龍躍頭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龍躍頭文物徑的構思源自古物諮詢委員會,經古物古蹟辦事處籌備多年而成,並得到當地居民、北區區議會、建築署、北區民政事務處,以及香港賽馬會、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香港旅遊發展局等機構的鼎力支持。

龍躍頭鄧族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由於該處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

龍躍頭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與宋朝(960 – 1279年)皇室淵源頗深。南宋(1127 – 1279年)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1279 – 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此後子孫繁衍,並分遷鄰近地區,數百年間演變為今日的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及新圍(又稱覲龍圍),以及麻笏村、永寧村(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龍躍頭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除春、秋二祭及天后誕外,正月十五仍有為初生男丁舉行開燈儀式,又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

以上資料節錄自古蹟辦 https://www.amo.gov.hk/b5/trails_lung.php

由於龍躍頭文物徑沿線古蹟並非全部對外開放,我們只選擇了 「松嶺鄧公祠 」, 「天后宮 」及 「老圍 」參觀。

松嶺鄧公祠是本港最具規模的祠堂之一,約建於一五二五年,以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一三○二至一三八七年),乃龍躍頭鄧族的宗祠。

祠堂屬三進兩院式建築,右方擴建部份為廚房。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松嶺鄧公祠的全面修復工程在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的監督下於一九九二年中完成。

松嶺鄧公祠於一九九七年列為古蹟。

天后宮坐落於粉嶺龍躍頭的松嶺鄧公祠及老圍之間,是當地的主要廟宇,其始建年份已難以稽考。

天后宮為傳統兩進三開間式建築,內以天井分隔。牆身為青磚,支撐木構瓦頂。廟宇正面飾有精緻的灰塑及壁畫,皆為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正殿則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後進東面偏殿的兩個古鐘,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其中一個古鐘鑄於一六九五年,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另一古鐘則於一七○○年鑄造,為村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天后宮於二〇〇二年列為古蹟。

老圍 :龍躍頭鄧族於十四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五圍六村」,老圍便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聚落。老圍四周築有圍牆。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其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基本保存完整。

老圍部分圍牆於一九九一年由北區民政事務處撥款維修。老圍門樓及圍牆的全面修復於一九九八年竣工。

老圍門樓及圍牆於一九九七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