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五月初,一個風光明媚之初夏夜,一封來自澳洲但很陌生的電郵出現於我眼前,電郵署名者姓冒,只是這位冒先生並不是我所熟識之人,但他在電郵裡亦說明他對我之認識是從第三者知道,而他所說之第三者正是我二十多年前之老同事。
電郵之內容很簡單,只希望我能介紹一處值得他們基金會資助之學生點給他們認識,以便完成一位遠在南半球彼岸之華人遺志。
由於他是我二十年前之老同事介紹,因此我們就由此開始通訊,在通訊中我明白他們之基金會性質,亦明白他們之期待。由於他們希望能利用那筆慈善基金去幫助貧困孩子讀書識字,因而我就介紹他們到雲南邊陲地資助那些文化較為落後之少數民族,特別是靠近中緬邊境之滄源佤族同胞,而冒先生亦同意我之推薦,就這樣,我和冒先生就計劃到滄源作一次實地考察以決定他們之資助是否可行。
坐言起行,冒先生終於不遠萬里由南半球之澳洲來到昆明,而我則由香港乘機到昆明和他會合,但由於那時滄源之佤山機場仍未開通,我們只能由昆明乘機至臨滄市,再由臨滄市乘車至滄源佤族自治縣。經過五小時之盤旋山路,我們終於在一個初夏深夜到達滄源,雖在深夜,但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之會長沈光鑫先生還在旅館等候我們到來,此種敬業精神使我們這兩個由他鄉到達之人倍感親切。我們在滄源只停留兩日,在這兩天中我們聽取了沈光鑫會長詳細介紹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之運作,滄源之人文簡介和需要,隨後更和滄源佤族自治縣之教育局人員與及希望工程在滄源之代表與冒先生認識。
當冒先生完成對滄源初步探討後,隨之而來的是他們之基金會會長嚴先生亦於十一月中旬到港,而我亦責無旁貸和他再到滄源,我們在滄源只停留二天,在這兩天時間裡,嚴會長和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署了一份為期三年資助滄源民族中學高中精英教學班後就離開,而這高中精英班之主要目的是在滄源民族中學培養人材,希望以三年時間為滄源高中畢業學生能順利考上高等教育,讓他們能順利進入大學之門,學成後為自己族人多做有益事,而資助金額則高達過百萬港元,分三年執行。
現在,滄源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之精英班已形成並開始學習,我們誠摯地希望他日該批學子能順利考進重點高等學府,為他們自己族人貢獻力量。 他日若該精英班學生們能考上高等學府而經濟又遇上困難,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將盡其所能幫助他們完成他們之大學夢。
回顧過去百年,由孫中山先生所領導之辛亥革命開始,海外華僑就忘不了生活在苦難深淵之同胞,他們不單擁躍籌募金錢來支持孫中山先生之革命理念,還在海外組織同盟會,用生命來實踐其諾言,其目的只為推翻滿清腐敗皇朝建立一個民主社會而奮鬥。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又有成千上萬海外華僑從南洋各地返回自己之家園參加抗日戰爭,他們為自己祖國之不受欺凌而犧牲了千百生命,其目的只是為自己之同胞免受侵略者催殘而戰。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華僑更為自己國家培育人材而不停捐資辦校,特別是近三、四十年,由於國家推廣希望工程教育,又有成千上萬海外華人為自己家園籌集資金,興辦學校,而所辦之學校規模由初級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皆有,福建集美校區就是海外華人為自己同胞辦學之最好例子,而今次滄源之民族中學之精英班亦是最好寫照,他們雖僑居海外,但仍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不忘自己之根,知道自己國家仍有不少貧窮孩子需要提高其教育水平,他們所辦之精英班乃最好之事例。
在過去之千百年,我們中華民族有不少詩人墨客談過游子,談過遠離家鄉游子們之鄉土情,談過他們如何熱愛自己之根,熱愛自己之人,而今,雖已走進二十一世紀,但海外游子仍和千百年前一樣沒變,仍同樣懷念自己之親人,仍熱愛自己之家鄉,熱愛自己之土地和人民。
在此,我由衷地祝愿那些遠在南半球之炎黃子孫們多福長壽,感謝他們之熱誠和他們不忘自己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