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沁源網站看到“歸去來兮,一個佤族部落頭人的故事”有關西盟部落頭人之文章,文章所叙之事至今相隔已七十年,但其內容不舊,仍發人深省。
看完“歸去來兮”再回想沁源慈善基金會爲何會對佤族同胞“情有獨鍾”去幫佤族學生呢? 相信大家看過那篇“歸去來兮”後會同意及明白沁源對佤族學生之助學惰是對。
佤族,千百年來受到“大漢族”不同程度欺淩致使佤族同胞對漢族同胞長期持有不信任態度,特別是他們世世代代傳下來之“石頭不能做枕頭、漢人不能交朋友”之祖先遺訓,更能表現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之取捨心態。
在千百年來之民族隔膜下,若非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一場世紀變革,我相信要改變漢族和佤族之間鴻溝絕非易事,可能到今天我們這個二十一世紀時代,佤族人民仍持同樣心態對待漢族人民,而漢族人民亦持大漢族思維去對侍佤族同胞,兩族之間鴻溝仍存,民族互不信賴仍在。
正如歸去來兮文章所述,由于佤族人民聚居于中緬國境邊沿地,千百年來交通閉塞,人民交往斷絕,造成外面世界文明傳不到那偏遠邊陲地,因而雖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世界早已進入訊息化社會,但佤族人民仍生活於洪荒年代之原始社會,連奴隸社會也達不到,其落後可以想像。
但是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希望工程已轟轟烈烈地展開,教育事業在中國貧困、落後地方遍地開花,只是由于佤族同胞聚居於邊陲地,再加千百年來之落後局面决非一朝一夕能改變,因而希望工程雖已開展三十多年,但佤族同胞所聚居之邊陲地教育素質仍遠遠追不上發展地區,而沁源同寅在組織沁源這個助學團體前早已在助學道路上走了近二十年,因看到中國西南邊陲地之教育事業仍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因而決定成立一新助學團體,以幫助邊陲地區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為目的。
既然沁源同寅希望盡其棉力幫助邊陲地區之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為目的,西盟和滄源這兩個佤族同胞聚居地就被選爲首批資助區,希望能幫一幫這片佤族同胞聚居地之教育事業,把這片邊陲地之教育事業和已發展之地區距離拉近,這是我們沁源同寅之初心,亦是我們之心願,同時亦想用“拋磚引玉”心態把更多關心邊陲地區慈善團體引進來,這就是我們沁源同寅在過去三年在西盟和滄源所做之助學事,而在過去三年,進程還屬順利。
但是,人生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之主觀願望和客觀環境總不協調,一場罕見新冠肺炎不單重創武漢、湖北人民日常生活秩序,隨後亦令中國其他各地例如香港、澳門、台灣甚至世界其他地方亦蒙受其苦,這場世紀疫情同時更打亂世界經濟秩序,導致各行各業失業大軍暴增,其禍害不可謂不厲害。
沁源既是一個助學團體,其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組織活動、個人捐資和社會大眾支持才能辦下去,若在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時期,每個助學、慈善團體皆可籌到可觀善款去幫助學生和有需要之人,但今次一場疫情,不單把沁源之原助學籌款計劃打亂,善款數值大減,這一切皆拜此新冠肺炎所賜,亦是無可奈何事。
回頭再說沁源之原計劃,早在去年杪沁源就計劃於今年復活節長假組織一次“徒步西盟永俄湖”活動,但由於年初開始新冠肺炎已肆虐,我們不能不取消此項活動,甚至展望原來期望八月份組織一批志願者參加暑假家訪学生亦可能無望,而復活節假期和八月暑假這兩個活動原是我們沁源籌募助學善款活動之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現今己全部已泡湯無望,只能期待十月份之另一活動“徒步獨龍江、騰沖行”能爲山區貧困孩子籌募到一筆助學善款,作為延續我們之助學理念。
但是,擔心還擔心,工作還要進行,這是由於早在去年十一月前,沁源已確認爲滄源和西盟兩個自治縣開展新一届希望班資助,而兩縣校方亦已展開招收新生工作,因而西盟和滄源之希望班是不能取消,而每一屆希望班開辦後就不能停止,要連續三年直至學生們高級中學畢業爲止,否則延誤學生們學習進程,因此其助學經費不能停,但一場新冠肺炎就打亂沁源之原計劃,只能期望今後加倍努力,把失去之地找回來。
沁源,一個懷著幫助少數民族之助學團體,只能盡期所能完成初心,把助學情懷擴展下去,同時更祈求社會大衆支持,爲邊陲地區教育事盡點力量。
2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