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否聽過或見過一些因貧窮,不能升讀大學而自尋短見之學生嗎?你曾否見過一些只是爲了那區區數千元學費而日夜不停地工作的山區孩子嗎?若你早年到過中國山區,到過大西南貧瘠地,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之邊陲地區,你一定會瞭解到何謂貧窮,何謂讀書難,亦明白早年為何有些貧窮孩子爲了那區區數千元學費而不能升學、頻臨絕境、甚至自殺而結策年輕生命之事?
中國之教育系統是九年免費教育,亦即由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皆免費,但早年孩子們因交不起那區區數十元一年書雜費就連小學也沒辦法讀,惶論中學或大學。
若孩子們要升讀高級中學或大學,他們就要自付學費、書雜費、生活費和住宿費,而這筆龐大費用對一個貧窮孩子之家庭來說可算天文數字,是一個難以負擔之重責。
沁源慈善基金會是由一群有志爲中國貧困山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服務之義務工作者所組成,其主要目的是幫助那些有志升讀高級中學和大學之貧窮孩子継續其學業,讓他們不因家庭貧困、無力支付高昂學費和生活費之少數民族學生得以完成他們之讀書夢、大學夢。
中國之少數民族
在中國之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主體漢族外,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在這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超過千萬之少數民族有廣西壯族、新彊維吾爾族、東北滿族、西北回族等。而超過八百萬的有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其他的像藏族六百多萬、侗族近三百萬、蒙古族近六百萬。至于人口最少之民則以獨龍族不足七千人,鄂倫春族、門巴族、赫哲族等則只略多于五千而矣。
沁源慈善基金會之主要資助目的幷非上述那些人口衆多、或人口稀少之族群而是人口超過四十萬之佤族同胞。但是,佤族總人口不是四十萬而是過百萬,除居於中國之佤族人民外,其餘則居於緬甸佤邦。
在中國之佤族人民主要聚居於中國西南部靠近中緬邊境沿線,特別是雲南之普洱市西盟縣,臨滄市滄源縣為其主要聚居點外,除此兩地外,還有一些聚居於雲南邊陲地之耿馬縣、雙江縣、孟連縣、永德縣等地。
一篇一故事之由來
在過去二十多年,由於我和沁源其他同寅曾到過不少貧困山區,可以說由華中之桐柏山區、湘鄂大地、黃土高原、青藏兩地,雲貴和四川盆地等地方皆留下我和沁源同寅之脚印,而我和他們到那偏遠、貧困地所謂何事?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響應希望工程號召—-助學去。
由於中國需要資助之地方皆多在大西北,少在中原或沿海地,而大西北那些土地不是貧瘠荒凉,就是人烟稀少,或是交通和諮訉不發達之地,因而要到那些遙遠、交通不發達之地方助學真是談何容易?但是,我和沁源人就這樣渡過十多年、二十多年助學事而不倦,直至現在,我們仍在做著那種既出銭又出力被一些人認為—-吃力不討好工作。亦由於我在過去之一段漫長時間裏到過不少山區,見過不少頻臨倒閉學校,見過不少要求資助學生,同時亦認識一些少數民族和山村教師,因此我籌集了一些圖片作爲專題做了三輯一篇一故事爲大家分享。
三轉專題分別爲:
學生和學校篇——簡介學生、老師、學校
助學篇——簡介沁源助學
少數民族篇——簡介中國少數民族特別是佤族
我和沁源同寅誠摯地希望上述三篇故事會得到各位審閱者認同,和我們一起走進助學隊伍,爲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兄弟姐妹一起走進二十一世紀之康莊大道。
學生和學校篇
一個甜甜的山區女
在過去二十多年,我走過不少地方,更走進中國甘肅西部、四川西北部、西藏地區等,而這些地區皆人烟稀少,甚至可以說是不毛之地。但是,越是環境惡劣,越是荒凉,越是不毛地則越貧困,則越需要己發展起來地區人民幫助,因而我這個志願者就在這背景下是進川北,走進紅原縣那不毛地去做助學工作。
紅原縣地處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原是當年紅一方面軍長征時所走過之草地一部份,此部份草地甚为荒凉,原無特殊名稱,但在一九六零年中央人民政府認為在需要在此設立一新縣,因而在此荒凉地劃出一部份創造出此紅原縣,縣名是由周恩來總理建議作爲記念紅軍過草地之一部份。由於紅原縣為藏族和羌族人民聚居地,因而學校之學生皆多為此兩族人,特別是藏族更佔大多數。
上圖之女孩是藏族學生,她就是居于遙遠的、荒凉的中國西北部阿壩州紅原縣,紅原縣能耕種農作物之土地不單少,更兼貧瘠,人民生活甚爲艱苦,但她從小就聽從父母教訓,知道讀書不單增廣知識,更是山區貧窮孩子走出大山之唯一出路,因而她讀書成績甚爲優越,得到老師嘉獎,而事隔十五年,我相信此女孩早已長大成人,甚至已大學畢業。
阿壩州之鄉村小學實行雙語教學,亦即藏文藏語和漢文漢詭同時施行,此類教學正如香港之英、中兩語同時教導一樣,雙語教學對孩子們來說甚為吃力,但好處是孩子記憶力、領會力强,學成能力比成年人來得易兼快。
山遙、路遠阻不了求學路
在中國西南部之烏蒙山區就居住著過千萬各族人民,但烏蒙山區能耕種之良田甚爲稀少,就算能種上玉米、土豆、烟葉之類農作物,亦只能種在山邊斜坡上,而能利用之斜坡土地亦不多,因而烏蒙山區貧困區域大,貧窮人口多,是中國貧窮、拯待扶助之眾多貧困縣份之一片區域。
我由二零零零年開始就踏足于烏蒙山區,最初是大關縣,隨後走遍昭通市十縣一區,後來更走進烏蒙山區另一端之四川省叙永、合江、納溪和古藺等地,因此可以說烏蒙山區留下我不少足印。
二零一七年因助學而再到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會見要求資助升讀大學之學生,而要確認該申請學生是否合乎受助資格則免不了家訪,而家訪則是-件不輕鬆事。
爲了要確認右圖那個女孩是否合乎資助,那天雖下著滂沱大雨,道路難行,但我仍要陪她到她家進行家訪,確認她家如申請資助表所述那樣、貧困而要資助。
她家居于大山深處,遠離市區,由縣城乘車一個多小時後才到管轄她村組之鄉鎮,到達鄉鎮後她告訴我她家離鄉鎮仍遠,而當時仍下大雨,她問我是否仍去她家或由鄉政府核實她之申請資料無誤就算,而我則爲了盡責,告訴她不管雨多大,道路多難行仍須家訪。
我和那女孩由上午八時離開縣城到她住處鄉鎮,到鄉鎮後才開始步行,而步行如圖所示之山路到她家時已是下午二時許,因此可以說由鄉鎮到她家須步行四小時像照片所示之山路,亦由此照片所示到她家之山路如何難行,山區孩子讀書難可以想像。
此女孩所住之村組十分荒凉,全組只有三戶人家,而這三戶人家皆是“自家”人,因除她家外,其餘兩家皆是親叔叔所居,這樣可以說她家是整個村組就是家人,亦由此可以想像就算家裡要買點鹽、油、日用品,亦要化一整天才雛買到、回到家。
少數民族老師
大凉山座落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隔瀘沽湖就是雲南省寧蒗縣,大凉山乃彝族同胞聚居地,而彝族在中國乃是一個較大少數民族族群,全族人口多達近八百五十萬。
我第一次到大凉山是二零零三年,那時到大凉山主要是到布拖和雷波兩縣視察要求資助重建危校和資助學生書雜費,在那年代我們資助學生之金額不多,小學只六、七十元一年,初級中學學生亦只資助百餘元一年,除微少金額外就別無其他資助,更不要說資助高級中學學生和大學生。
但是在那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仍未發展至今天地步,人民生活水平仍低,六、七十元或百餘元之資助亦足够小學學生和初級中學學生一年書雜費,亦可讓學生不變失學之苦。遠在一九五零年前,彝族同胞所受之教育程度遠不及漢族,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半世紀,大凉山之彝族人民教育水平仍遠遠不及已發展地區,因而培養彝族教師已是件急不容緩之事。為何要急於培養彝族老師而不用漢族老師?對于這點,我曾和圖片所示之老師閑聊,她說以漢族老師來教彝族孩子可以說事倍功半,這是全因語言問題,彝族孩子根本聽不懂漢族所述之普通話,更不要說漢族老師講其他方言。亦有一點可以肯定,照片上所示這位彝族老師告訴我她和孩子們相處於一室,她會全心全意教育族人,教育孩子成材,而她自身亦感其樂無窮,她說她有幸成爲一名老師去教育族人、教育山區孩子。
十多年過去了,至今未再踏足大凉山,亦早已忘記由布拖、雷波至西昌之路,但仍記得一點仍有印象就是由大凉山至西昌途中曾參觀過千百年前南詔古國所留下之崖畫,除此之外,我對大凉山已全忘。
小班教學還是“擁”班教學?
中國爲什麽會有希望工程這個名詞出現?爲什麽一些鄉鎮、農村學校班級之學生如此擠擁?
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中國人民之知識水平遠較西方國家為低,亦由於人民知識水平低落,造成國家飽受外國欺淩,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政府就大力宣傳教育,亦由此開始就有橫掃全國之掃盲運動,特別是在農村,掃盲運動更如火如荼,那次掃盲運動令全國人民識字比例達到空前高水平,特別是農民,他們由絕大多數文盲到擁有基本文化水平,是掃盲運動之最大成果。
但是,由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文化大革命,令到不少學校停課,老師流失,再加新一代兒童面世和人口膨脹,就算七十年代後期文化大革命過去,但是由於學校長期停課,老師流失,再加師範學校、學院停頓多年,造成教師嚴重缺乏,還有那億萬新生兒童亦要進學,更爲嚴重的是國家剛重拾正軌,經濟幷不富裕,因此國家號召全國人民和海外華人捐資教學,而此號召就產生了一種新生事物——希望工程。
不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國家培養出多少千、萬師範老師和由國家及民間建成多少新型學校,但仍不足以滿足廣大鄉鎮和農村所需,這亦是爲何一些鄉鎮和農村之班級學生擠擁理由。
在中國,仍有不少山區、農村,特別是貧困地之學校設施拯須改善,但由於地方教育資源貧匱,無法改善班級擠擁狀况,一個班級原設計五十學生,但現今一些學校之細小教室竟擠擁至六十、七十學生一班,每學生所占空間競不足一平方米,這細小空間比教育部設計小近一半,更不要期望那些鄉鎮、農村學校會像現今內地一些私辦學校和香港那樣——小班教學。
上圖所見只是班室之一角已坐了三十三名學生,其擠擁狀可以想像,而這幀圖片還不是所見之最擠擁狀。
你見過這樣中學嗎?
遠在十六年前之二零零四年之一個嚴寒冬天,爲了助學,我曾遠赴中國西南邊陲地之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視察要求重建之危校,而陪同我前往滄源視察學校是由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沈光鑫老師,我和沈光鑫理事長在滄源停留了一星期,視察了十餘所要求重建危校,其中一所是中學—–永明中學。
右圖所示是一所爛草棚,你可能估量它是所牛欄,或是一所猪舍,又或是養鶏場。如果你是如此想像,那麽你就大錯特錯,她就是我上面所述之中學——永明中學。
你相信這是一所中學嗎?而這所中學還是在縣城內,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中學——永明中學。
當日視察學校時,氣溫應在零度上下,寒冷氣候再加此所所謂學校四面通風,不論老師或學生在這樣條件下教學或讀書,其艱苦狀可以想像,當日我見到此情况時,令我難以置信世間還有如此孜孜不倦之學習學生、教學老師。
由一所在縣城內之中學可以想像當年爲何會有衆多志願者興起這個助學理念,而這理念直至今日仍不息之原因。
就算十六年後之今天,滄源佤族自治縣之教育水平仍比漢族或其他發達地區之教育水平爲低,這低落水平包括教學軟件,師資水平等仍遠不及發展地區、仍須努力追趕、仍要發展地區人民扶一把才能把他們之人文水平提上去,這亦是爲何沁源慈善基金會會在滄源和西盟這兩個佤族自治縣創辦希望班之原因。
在二零二零年之今天,滄源佤族自治縣之永明中學是否仍是這樣一所——草棚中學?她有無改變或變成怎樣?對于這問題,我懇請大家看看下一則一篇故事。
永明中學變了樣
二零零四年春節剛過,氣溫仍然嚴寒,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沈光鑫理事長帶領我到臨滄市視察要求重建危校,而我們先到滄源佤族自治縣探訪,在滄源佤族自治縣,我們一共停留了一星期,在這一星期內我們視察了十多所要求重建危校,其中一所就是上圖所述之永明中學——亦即草棚中學。
在到滄源縣前,我在貧困地區已做了十五、六年助學志愿者工作,視察過無數破破爛爛危校,但絕大多數皆爲完全小學或一師一校之初級小學,完全沒有預料到在縣城內會有一所中學竟然如此破爛更加是草棚所蓋,這是一件如何震撼人心之事。 學校是視察完了,如何向組織報告和善後則是我這個志願者所要做之事,如何建議組織爲此破爛學校重建則要有一份詳細報告才能把此爛草棚改成一座完整中學就成爲我回港後之首要工作。
當我回到香港後,我把永明中學之圖片和學生、老師、教學軟件等向組織匯報,並建議組織找捐資者重建此危校,而皇天亦不負有心人,組織終於找到捐資者重建此校。
學校重建後就變成兩座如此美輪美奐學校,新校能容納一千餘學生,還建有學生宿舍、師生食堂、浴室等設施,其設施比一般學還全,這是當年草棚中學之原師生們所始料未及之一件大事。
荒凉村莊新校舍
你聽說過黃土高原嗎?你到過黃土高原嗎?你聽過何謂荒凉地嗎?又或你見過荒凉地嗎?如果你未聽過、到過、見過,那就請你看看右側這幀照片,照片拍於二零一一年夏、秋之間,那段時間在中國南方應是雨季,但在黃土高坡,仍是粒滴全無。
這幀圖片拍攝於甘肅省文縣通屯溝村,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此乃一大型村落,人口眾多,學校生員亦應不少,但圖片亦顕示出山是光禿禿、寸草不生之山,樹因無雨而變枯枝,泥土因乾旱隨時會變沙塵暴,這就是黃土高原。
通屯溝村原有一所破爛學校,學校于二零零九年申請重建,申請重建時有學生二百餘人,而學校於二零一零年重建完成,重建後之學校如下圖。
學校重建完成後是一所漂亮校舍,除教學樓外,還有食堂厠所等全夽設施,在一個如此荒凉地,亦算一所完整小學。
由於通屯溝村原是個大型村落,人口眾多,再加附近數個較小村組,因而在學校重建時亦以能容納學生二百餘學生爲標準,但是,當學校建成後,學生人數竟暴跌至只有七十餘人,究其原因其餘之一百餘學生皆隨農民工之父母到了沿海各地當,造成學校是有了,但學生跑了,這亦是今天不少農村學校之真實寫照,亦是件無可奈何事。
窮山區、富孩子
在一個隆冬臘月未盡、春暖花開仍遙之剛過二零一一年春節,我要到雲南昭通市巧家縣訪問一所建成多年之具寨小學,那時學校仍未開學,天下著雪雨,路傍樹枝和灌木林皆被上一層厚厚雪霜,真是銀裝素裹,一片琉璃世界。
由于天上仍下著雪雨,路面泥濘濕滑,身上雖穿上厚厚羽絨衣,但仍感寒風透骨,再加行人稀少,人行在這高寒山區泥濘路使人更感難受。但是爲了完成任務,不管天仍下著雪雨,道路如何泥濘難行濕滑,都要向前行完成這視察任務。
具寨小學是一九九九年希望工程在巧家縣所建之第一所小學,由于此小學具有其代表性,因而在事隔十二年後重訪此校就是要看看她是否仍存,是否仍用和仍有學生多少上學。
山區是窮,但仍阻擋不住孩子們之歡樂,你看,孩子們在雪雨、高寒之烏蒙山上回到學校操埸跳其橡筋舞,他們之孩子心真不知何謂貧窮、何謂生活艱苦,他們只知享受其童真,享受他們應有之歡樂,真的是其樂融融、不知人間何世。
這一切,正是窮山區、富孩子之真正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