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打開郵箱讀完坤叔那篇關于「有誰共嗚」的採訪稿,頓然深深感受:做人一世,要有一种心理靈魂,這種心理靈魂會使你快樂永存,并伴隨著你的始終⋯⋯。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精彩與否,是靠著自己的初衷走出來,而每個人的初衷,更多的是源于童年的記憶而萌發或者產生一一可見人在童年階段的啓蒙教育相當重要。
我多年来喜歡去山區探訪學生,聽聽他們對未來的舒發,或看看他們對未來的憧憬。人若有理想,人生才可能有希望。這個原因驅使我多次參加助學活動,而在踐行我的理想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在青少年學習期間,能夠有效的幫助那些貧窮學生,讓他們向前多走一步,多學一點知識,由此增強他們對人生的自信心,未來也會蟄伏著更多的人生機遇。
記得我小時候家住大院,家裡吃的用的都不缺。記憶中經常看到一些人提著番薯、栗子和硬梆梆的桃子,來到我們家中送禮。而老媽又將家中的雞蛋、臘腸臘肉、面條,換回給他們。并對他們說小孩子長身體不能缺肉⋯⋯我就是不明白,終於有一天我帶著疑惑問老媽:“我們家老是這樣以貴換賤,以精換粗,岂不虧大本了?”母親帶着感慨說:“能夠提着東西到我們家的人,境况已經算是好一些了,鄉下還有比他們境况更差的呢。我們應該盡可能去幫助鄉下的人們~尤其是鄉下的孩子們……”母親慈愛惟仁的身影依稀,母親的憐憫仁愛的精神灌輸,為我的童年時期種下了印象極為深刻的過往……。
之後我參加社會工作,有一次跟隨廣州人民廣播電台去韶關南華寺做一個直播節目,南華寺老主持與我們分享了“花盆与鉢盂”的故事。大師說:“有些人總想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花盆一樣:每日都有植物開出美麗的花朵,璀璨無比;也有些人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不需華麗,但却一樣有着精彩的人生,即便他們捧着鉢盂,生活中滋味也不會寡淡下去,反而會令人越品越感到回味無窮。”當時我們都年輕,還體會不到個中的禪意,趙撲初會長對我們說“以後你們明白的……”。
参加助學活動以後,我們深深感到,社會對我們真的不錯,我們應該為社會,為別人也做一些小小幫助,所以我選擇助學活動,我扶貧的足跡從母親的鄉里鄉親擴展到多個省份及地區…,希望通過小小的幫助,集大家的力量,幫助那些貧困而又有理想的學生,希望能夠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創出一條彩虹。
沁源慈善基金會以選擇佤族孩子作為支援對象,佤族是中國西南眾多少數民族中一員,是一個隱藏于大山深處之古老民族。今次的獨龍冮之行是主要幫助滄源佤族貧窮但品學兼優之學生們升讀高級中學和大學以完成他們之讀書夢。
蔡惠紅
11-0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