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蹟遊2021回顧

二零二一年中有鑒於新冠疫情還在全球肆虐,通關無望,沁源同寅特意安排一個歷史特色遊,一來可供沁源之友解解悶氣,二來認識一下香港古物古蹟及歷史,三來藉此助滄源、西盟之佤遊學童籌得一點助學基金,正是一舉多得。

四段史蹟遊其中三段雖有旅行社協辦安排交通及午餐,但每段詳細行程皆由沁源義工策劃及探路再落實,與及所有歷史講解、古蹟導賞也是由沁源義工擔任,因此雖是本地遊,但所花時間及精神不比來次國內學校探訪為之遜色。

無論你錯過了或想回味一下,現在就帶大家一同回顧各段行程。

第一段—-楊家村、潘屋、濕地公園

九月二十五日沁源慈善基金會組織者和五十多參加者行走了歷史遊蹤第一段楊家村、潘屋、濕地公園。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世界正處風雲幻變、動蕩期,那時不單戰火燃燒整個中國大地,太平洋戰爭亦爆發,由中國東北、華北、上海等地大批知識份子、政界要員紛紛逃避戰亂來到這個還未受到戰火波及之彈丸小地—-香港,但可惜到一九四一年聖誕前夕,這個彈丸小地亦無可避免受到戰火摧残,三年零八個月之艱苦歲月開始降臨到港人頭上,不少港人亦開始尋覓其他安全之所以逃避戰亂。

由於當日戰火是突然來臨,那批當年由中國北方逃避到香港爲數近千之知識份子和政要人員來不及即時轉移、逃避到安全區,致令他們滯留、處於十分危險狀態,還幸當日有一批爲數衆多之熱心人士把他們逐一遷離市區、移至當年還是荒凉地之元朗山區、一所楊家大屋暫作棲身之所。

楊家大屋座落于元朗北面,村前是一幅廣闊平原,屋後是崇山峻嶺,原始森林散落于大山深處,是一處良好隱藏地,而那批爲數數百被遷移出之知識份子就藏身于此楊家大屋渡過他們漫長之數十晝夜,直至被帶回到廣東惠陽安全區。

在那八百多名高級知識份子、政界人物中包括了何香凝、廖承志、喬冠華等。知識份子則更多,她們是茅盾、夏衍、鄒韜奮、蔡楚生、柳亞子、范長江等,他們能逃離戰火回到安全區可算是中國近代史之歷史大事。

沁源同寅和參加者除了探訪楊家村,還到潘屋參觀。

潘屋座落于元朗博愛醫院傍,是一座全不起眼之古老大屋,但這所古老大 屋埋藏了鮮爲人知之近代風雲人物曾居此地,例如我們熟悉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葉劍英等亦在此全不起眼之潘屋留下他們之足印,是中國近代史中見証其變遷之一所古舊民房,可惜的是這所曾爲中國留下歷史記載之民房因無人居住而門前雜草叢生,亂髒不堪。

除了楊家大屋、潘屋,沁源同寅還和五十餘參加者遊覽了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是香港境內難得之休閑地,她面臨後海灣,紅樹林遍布海岸,是昆蟲、蝴蝶、候鳥栖息地,是港人假日最愛場所之一。

遊完濕地公園亦即完成當日行程,参加者亦盡興而還。

第二段—-深山內之玫瑰堂

沁源慈善基金會和三十多位參加者于十月二十九日走進一條全不起眼之小村落—-黃毛應村,隨後再到西貢烈士紀念碑、上窑文物館和南宋時期遺留下來之佛堂門天后古廟。

黃毛應村座落于北潭涌區內之崇山峻嶺間,是一條全不起眼小村落,據說八十年前這條小村只有幾戶人家,就算現今已走進二十一世紀,村內民居仍不多,改變的只是由從前之簡陋民房變成現代化別墅。雖然民房改變了,但她之村前村後仍被高大叢林、灌木樹包圍,出入只有村前唯一通道,別無他途。

黃毛應村後靠大山,村前唯一進村山路十分傾斜,就算現今建成水泥路,要由山下走進村內仍不容易,何况八十年前交通閉塞,雜草叢生滿途荊棘之徉腸小徑,要走進這個小村落更爲困難,她絕對是一處逃避戰亂之藏身好地點。

黃毛應村村內有一所小教堂名為玫瑰堂,她是當年傳教士向附近村民傳道之地,抗戰時期著名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亦是在這裡宣佈成立。

由于玫瑰堂遠離市區,附近民居不多,因而平時皆在關閉狀態,但經沁源人努力並徵得古蹟辦同意當日特派專人開堂爲我們參加者講解當年教堂歷史,讓參加者領會教堂之百年滄桑。

香港境內有多處抗日戰爭烈士紀念碑,但以西貢紀念碑最能體會當年港人之艱苦歷程,因紀念碑內有詳盡碑文叙述上世紀四十年代香港曾蒙戰亂之苦,有鄒韜奮所書之勵誌碑,有大型複製浮雕,亦有海外華人捐款籌建此紀念碑和 紀念亭等事蹟牌,人們走進此烈士紀念碑周圍,看到碑文、勵志篇、浮雕等就不期然對先人們滿懷敬意、敬念他們爲國捐軀精神和銘記上世紀四十年代香港蒙受之苦難史。

沁源歷史遊蹤第二段不單看到經歷百年之玫瑰堂內部,看到紀念碑,還到上窑文物館觀看早年客家人製石灰經歷、看到灰窑和古客家村屋,領會客家文化。

隨後,沁源同寅還和參加者到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參觀。此古廟建于南宋時期,經歷已達千年,雖經多次重修,但仍不影響參加者對此古廟敬仰,特別是那崖石題詞,雖年代久遠仍清晰可見。

第三段—-烏蛟騰、上下苗田

沁源義工和四十餘參加者於十一月二十八日晨早在新界大學站集合,隨後由馬料水乘船至荔枝窩,船行約一小時四十分,時間雖長,但沿綫能見不少風景,絕不因船行時間長而感煩悶孤單。

沁源義工和參加者到達荔枝窩後先參觀古廟、當地旅遊點,聆聽當地講解員講述荔枝窩歷史,隨後再參觀小賣部,參觀完上述各項後才開始步行,步行約一小時就到三椏村午飯,午飯在樹蔭下之草坪進食,還是風凉水泠別有一番風味。

午餐是客家菜,客家菜和其他地區菜色不同,味道亦有異,但各人皆暢懷飲食,領會客家佳餚,正是別有一番情趣。

當各參加者食完午飯後沁源義工還爲參加者講述一段鮮爲人知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烏蛟騰地區曾發生過不少可歌可泣之歷史事件,亦由於有此感人事蹟和此歷史經歷,才産生一座烏蛟騰烈士紀念碑,紀念那些曾爲港、爲鄉而犠牲之人。

飯後再行,途經上、下苗田出烏蛟騰,全程步行約四小時,到烏蛟騰後散隊各自乘公共交通工具回家。

由荔枝窩至烏蛟騰大多是徉腸小徑,說難不難,說易亦不易,若是身體較弱之人則不容易走完全程,還幸我們全體參加者皆體力充沛,完成此路段平安回家。

今次荔枝窩烏蛟騰段雖無歷史建築、但仍可見下苗田村民遷徙後留下的遺迹。由荔枝窩至烏蛟騰路段行走于海岸邊緣和林 蔭樹下,沿途不單聽到雀鳥虫鳴之聲,見到小魚、小蝦、小蟹浮游于海面海灘,還見到大片紅樹林和清澈見底的溪澗。最後臨出烏蛟騰棧道前還欣賞到難得一見之紅楓葉,而這種難得一遇另有一番郊遊感之旅程,對于我們這群被困兩年而不能外遊之人絕對是件賞心悅目樂事。

第四段—-羅家大屋和百年書院

歷史遊蹤第四段亦在十二月二十七日完成,這一段是行走新界西北部沙頭角地區,主要參觀點是羅家大屋、發達堂、鏡蓉書屋、龍躍頭老圍等近代和古代建築物。

羅家大屋原是民居,但現今改建成一所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館內所展示之圖片、實物皆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沙頭角地區發生之事,特別是他們羅氏家族在這段時間爲香港、為家鄉付出無数之可歌可泣事件,是一所值得一觀之展示場。

展館因仍在維修還未重開,沁源義工原約好紀念館管理員開門讓我們先睹為快,參觀內部展品,但可惜當日管理員因事趕不及回來,致使我們無緣進內參觀,最後只能由我們志願者在館外講解當年羅家各成員如何爲港、爲家鄉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付出之事跡,同時並講解羅家先輩曾在海外飽受歧視、欺凌之苦難史,亦因此羅家後人爲何會前赴後繼爲港、爲家鄉付出而不悔,這一切皆因羅家後人銘記他們先輩苦難而不悔付出之原因。

現今之紀念館幷非其為於南涌村之羅家祖屋,現今之祖屋由于年久失修、早已荒廢,亦由於祖屋荒廢,因而羅家才把他們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實物展示於現今面積較大之羅家大屋,讓後人知道上世紀四十年代沙頭角區內曾發生的慘痛歷史、而羅家爲此而付出之經歷。

此段行程除了到羅家大屋參觀外,沁源同寅還和參加者到上、下禾坑村參觀由香港政府鑒定為法定古蹟之發達堂、鏡蓉書屋兩座建築物,再到龍躍頭鄧公祠、天后宮、老圍村等地參觀才完成第四段行程。

發達堂是座兩層建築物,現今除了有一戶人家居住外,其餘皆被荒廢,鐵門閘已銹迹斑斑不能移動,但整座建築物仍完好無缺,若能略加修整,仍不失爲一座美侖美奐的建築物。

鏡蓉書屋保存得很完整,一些前清同治年間之文字仍存,室內書桌、椅仍照原樣安置,更有保育員看管、保養其建築物,是一所值得一觀之古建築。

鄧公祠、天后宮、老圍等皆在龍躍頭文物徑,是新界鄧氏家族古建築群,特別是老圍,它完整地保護古代防盜之濃厚意識,讓現代人明瞭古代家族觀念如何看重,是一座值得一觀之古村落圍牆。

第四段之午餐安排素食,地點爲雲泉仙館。

我們沁源同寅希望完成此四段行程後能再找到其他好路綫,讓沁源之友再聚一堂。

楊坤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