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遊蹤感言

沁源慈善基金會自二零一九年上半年組織了一次湘西行後,香港就出現了社會不隱,隨後又發生新冠肺炎,致令沁源無法再組組織活動安排善心人士到內地參觀、訪問,因而籌募助學善款之活動亦被迫停止。

助學經費來源雖被斷裂,但助學工作仍須繼續,特別是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之希望班和大學生資助工作不能停止,否則在校學生之學費、書費、生活費、交通費等將無以為継。

但是若要継續助學就不能不開拓財源以延續其理念,而香港和內地通關仍遙遙無期,組織善心人士到內地參觀、家訪等活動暫不可能,因而只能構思一些能體會香港領域內有價值、有歷史性之活動在本地舉行,作為籌募助學善款之用。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個人留下之經歷、記憶都是微不足道之縮影,姑不論宇宙之千萬億年起源,就算我們中華民族包括有神話記載、文字描述之歷史亦只不過五千年,因而我們人生數十載之歷史只能是滄海一粟,但就在這滄海一粟之記憶再加祖宗遺留下來之遺産,亦足够我們沁源人籌辦一些歷史遊蹤。

由于疫情關係,港人不能外遊已長達兩年,因而近月有不少旅行團、社會團體組織、發起本地遊,他們之本地遊主要是一些山山水水、風景名勝,但亦有一些辦起歷史遊蹤。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能記載之歷史不像中原華夏那樣璀璨,但亦不致貧乏到無可記述,仍有很多值得遊覽、觀摩之地,因而沁源同寅就在這段時間組織一批志願者到港九新界各地區考察、考証、探索數段有價值、可觀性行程,讓參加者除了看到香港在歷史長河中一個縮影、看到山山水水、看到歷史文物,更讓參加者看到上世紀四十年代香港人生活中一個縮影、片段,務使參加者除了領會到香港之田園風光、文物古迹、先人遺産外,亦讓參加者能體會到香港人在上世紀曾蒙受過一場灾難,這樣亦不失爲一段既可和一群被困兩年不能外遊之朋友解解悶氣,亦可增加一點助學經費,可算一舉兩得。

正如上述,香港雖不像中原華夏遺留下來之眾多文物,但歷史遺蹟還是不少,要在短暫時間內走完全部是不可能,因而沁源慈善基金會選擇了其中一些段落,這些段落既可反影祖先遺留下來之珍貴遺産,亦會讓參加者留下一片田園風光、古建築回憶,更讓參加者知道八十年前我們先人曾蒙受一場苦難,務使我們這一代要珍惜今天得來非易成果。

我們所設計之行程共分四段行,計為:

  • 楊家村、潘屋、濕地公園。
  • 黃毛應村玫瑰小教堂、西貢烈士陵園、佛堂門天后古廟。
  • 荔枝窩、三椏村、上下苗田、紅桐樹。
  • 羅家大屋、上下禾坑村、發達堂、鏡蓉書屋、龍躍頭古圍村。

沁源慈善基金會相信上述四段行程既可讓參加者遊覽一些上世紀四十年代遺留下來之苦難片段,亦可讓參加者看到歷史古建築、田園風光、古圍村等景緻,正是一舉數得,四段歷史遊蹤詳情可參閱「史蹟遊2021回顧」。

香港經經歷了上世紀四十年代之戰亂至今已過了七十多年,昔日之香港亦由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今天擁有七百多萬人口之大城市,亦曾成爲一個工業城,最後成爲今天國際航空樞紐站、航運集散地、國際金融中心,人均財富居于世界前列之大都會,而這一切皆是香港經過七十多年数代人努力得來之成果。

但是,現今生活在此還有多少人知道香港曾遭受過戰爭洗禮?還有誰記得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那時港人生活于水深火熱中?這無數問號都不是今天有誰所能完整作答,但是七十多年過去,能記憶當年戰亂之人多已作古,就算在生之人亦己古稀,殘垣斷壁對今天之世代人來說只是個名詞而非寫實。今天能讓年青一輩知道往事只能由上一輩人口述得來,其餘皆被放進歷史博物館。

今次沁源組織歷史遊蹤幷非全爲憑吊過去之悲慘歲月而行,除了接觸一些戰爭歷史,更多的是和參加者觀看了祖先們遺留下來之遺迹,讓參加者領會刻中華文化之點點滴滴,例如潘屋就為現代中國文明作出貢獻;上窑文物館就展示出客家人之奮鬥精神;鏡蓉書屋就向我們啟示先人對後代教育之期待、希望把下一代教養成一個有知識有禮貌之人。這一切皆是沁源同寅精心策劃出之行程,讓行程有教育兼觀光,亦有歷史叙述,主要還是讓參加者明瞭歷史遊蹤是兼容並策行程而非集中于單一主題。

今次沁源有幸籌辦了這四段行程,讓參加者認識一點近代史,領會到香港之山山水水和古文物,亦使我們籌募到一筆可觀之助學基金,正是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