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慈善基金會成立於二零一七年,主要任務就是向社會籌募善款用作資助內地邊陲地區貧窮而好學孩子們升讀高級中學以彌補九年免費教育之不足,讓地處大山深處之貧窮孩子們亦有一個完成讀書、大學夢,讓他們有機會走出大山。
在中緬邊陲地之滄源佤族自治縣總人口有十八萬餘,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皆為佤族。西盟佤族自治縣之人口略少、不足十萬,而佤族人則佔百分之九十以上,亦即是說這兩縣之人口皆以佤族為主,是中國少有以少數民族為主體之少數民族地區。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沁源慈善基金會會走進中緬邊境之兩個佤族地區做助學工作?對此我們不能不看看這兩縣之教育情況,而看教育情況之最好的例子就是看看他們每年能有多少學生能走進大學之門。
在早幾年,西盟第一中學亦是全縣唯一設有高級中學之學校學生參加全國高級考試,能考進大學之門之學生只有區區八人,以一個近十萬人口之縣而只有八人能進入大學,其成就之低下可算十分差勁,究其原因:
第一是邊陲地區之學校設施比城市差,第二是家庭較富裕之學生皆跑到城市就讀而非留在本校,因此不論老師們如何努力,同學們之高考成績還是追不上其他發達地區。
到去年,由沁源慈善基金會所成立之希望班有48名學生走進高考試場,但進入大學之門之學生亦只有10名。到今年,另一沁源希望班同學又走進高考試場,今年之成績比起去年可算一大躍進,共有十三位同學進入大學之門。
由上面可以看到在過去兩年只是希望班之同學能走進高級學府就接近或超過以前全校數百學生高考之數,這就証明受資助、貧窮而好學之希望班同學是勤奮、有為、上進孩子。
至於滄源,今年參加高考之沁源慈善基金會希望班同學共有四十八名,同學們取到之學分能走進大學之門之學生竟高達四十七名,這高成績不單令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感到驚奇、興奮,連校方亦感差異,亦由此証明由我們沁源人在邊陲地區所創立之希望班並非我們常認知之 “非名校” 學生高考成績一定比名校差之誤解,亦証明人們常說之一句老話—-窮人孩子早當家—–之語,窮苦孩子們明白讀好書是他們之唯一出路。
現在高考己放榜,同學們亦放下心中包袱準備選讀心儀大學,選擇他們之學科,但是擺在他們面前仍有一巨大難關要通過那就是如何籌集學費、進校之行裝等這筆為數不菲之學費、行裝入學款,此高昂款項對那些貧困孩子家庭來說決不是件輕巧事,亦是他們難以負擔之起動費。
沁源慈善基金會既設立了希望班幫助那些貧窮而好學孩子們進入高級中學,當然希望他們能走進大學之門、完成他們之讀書、大學夢,因此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決定於八月中旬組織一批志願者作家訪團,家訪那些要求資助之學生以決定如何讓這批經過十二年苦讀之孩子們完成他們之高等學府夢。
由上述所展示可以看出,希望班在邊陲、教育較為落後之地區是件大有可為實例,是邊陲地區貧窮孩子們之希望、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