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步維艱之華文教育

馬來西亞之華校

二零二三年八月收到一份邀請電郵,電郵邀請我到馬來西亞檳城講述有關香港人支援內地希望工程和現今我們在沁源慈善基金會支援邊陲地區少數民族教育事,由於當時我預定到中亞旅遊,因而直到十月上旬才能動身到檳城。

我於十月十二日離開香港,十三日就和馬來西亞志願者開了一次座談會,與會時我詳細介紹了香港在過去二十多三十年對中國偏遠山區助學事,同時亦講述沁源人為何決定資助邊陲地區少數民族教育,到會者十分感動我們香港義工們為中國貧困地區教育付出,亦明白當年中國仍在初步發展階段,國家急需籌集民間資源辦學。

到會聽講希望工程和沁源慈善基金會對中國邊陲地區助學事共有三十餘人,他們有來自吉隆坡中國銀行助學組織二十餘人,餘為當地志願者。

除了我講述希望工程和沁源助學事蹟外,中國銀行助學團更於十月十四日安排了一場互動活動,活動主要對象為當地恆毅獨立中學之中學六年級學生,主題是在學業、走進社會後如何能成為百萬富翁、如何能為社會服務和保障自己生活。

當完成檳城活動後我和中國銀行志願者一齊回到吉隆坡,並於十月十六日晚在吉隆坡中國銀行同樣介紹了一次中國希望工程和我們沁源人之助學理念,當晚到場聽眾只有二十餘人,但中國銀行連線到他們職員電腦讓其他職員也瞭解到中國當年貧困地區之教育事和今天少數民族所需之資助。

綜觀整個世界,馬來西亞並不是華僑、華人最多之國家,據二零二零年馬來西亞人口統計,華僑、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二點四,亦即華僑、華人共有六百九十萬,以單一數字算,其數量不可謂不大,但仍比泰國、印尼等華人、華裔過千萬為低,比美國二零一八年統計五百一十八萬為高。

但是,在華文教育方面,馬來西亞雖遭到同樣政治因素不能自由發展,但仍有一千三百零二所小學、六十所獨立中學再加三所分校和一所大學、大學學院,其教育質素和學校數量仍是現今華僑、華人所在國家、地區中學校最好、最多之一個華人、華文教育國家。

在二零二三年十月十六日上午,我有幸得中國銀行助學團主席帶領造訪由華人所創辦、位於吉隆坡之董總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和新紀元大學學院。

蒙董總副執行長、總務處兼質料與檔案局局主任鐘偉前先生接待,他為我播放了一輯馬來西亞華文、華校成長過程電影,並詳細介紹擁護、創辦華文大學、南方大學先驅者陳六使先生生平,陳六使先生為華文教育付出不惜丟掉公民權之生平事蹟,他為華文教育而貢獻一生,今天華文教育能在馬來西亞生根、開花結果、能寫成洋洋灑灑千萬字之華文教育血淚史是馬來西亞華文先賢們所作之貢獻分不開。

除了陳六使先生之動人事蹟外,亦介紹了林連玉先生亦畢生為華文教育不惜丟掉公民權而捍衛華文教育事蹟。

今天全馬來西亞有六十加三所獨立中學,此六十三所獨立中學也是馬來西亞政府所容許之極限,當政者不容許再增華文中學,還幸華人能運用數字遊戲,學校不能增加就用分校名義彌補空缺,因此現今馬來西亞華文中學實際有六十三所而非六十,由此可知華文教育在海外所遇之困難多大。

馬來西亞之華文學校、不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皆有其董事會監管營運,營運經費皆由董事會成員想辦法籌募得來,由此亦明白馬來西亞之小學、獨立中學、大學營運之困難。

學校之營運經費從何而來?向富有華人籌募助學善款是其中一環,但華人仍用傳統辦法向社會大眾籌募。

我們香港人用腳籌募助學善款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據我所知,但馬來西亞之華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在彭亨州各市、縣推動義跑,義跑活動由州府推廣到各縣,所籌之善款皆用作學校教育營運經費。副執行長鐘老師還告訴我,令他們這些組織者最為感動的不單是大額捐資者,更有那些腳踏車之三輪車夫、低下層勞動者等,他們拿著一分一毛捐獻出來,那一分一毛皆染上他們之血和汗,華文教育若沒有這些千千萬萬低下階層支持決不能辦好,直至今天,華文教育仍是在廣大華人群體支持下才能不停營運、走下去。

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所遇之困難可以看到,海外華文學校若沒先賢們之努力,沒有他們忘不了華夏子孫之根的思維是辦不好華文教育,我在新紀元大學圖書館裡看到不少剪報和報導,剪報和報導皆敘述先驅們為華文之存在、發展貢獻出他們一生,這些為華文教育生存不滅之人真令人肅然起敬,像我這樣微不足道之助學者根本不足以站在講台上介紹助學事蹟。

今天,由於中國之發展,華文已被世界各國認識到其重要性,當我在檳城恆毅中學參與學生互動時就見到不少非華裔孩子在學習華文,從膚色看,他們有馬來人、亦有印度裔人,由此可以看到華文教育是包容海量,任何種族、膚色孩子皆可享受博大精深之中華文化。

華文,一種歷久常新之傳播文字,是她把人類歷史、知識傳播於後世,她之文將永存於世而、像不滅火炬不停在燃燒。

*其中兩幀圖片取材於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