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與華校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不同膚色不同民族,若一個民族要傳承他的歷史,口頭傳說是一種方式,例如在中國就有不少少數民族以口語、詩歌敘述他們之歷史,苗族、佤族、基諾族、布依族、拉祜族等就是以語言、朗誦詩歌來描述他們祖先如何走進世界。但是,口頭傳說、朗誦詩歌有其局限性,年代久遠就慢慢會殘缺不全甚至流失,因而文字紀錄歷史就變成不可缺少之典範。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甚至更長歷史,我們能把數千年歷史詳細紀錄下來是我們的文字功勞,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我們之史紀、不能有以三百八十多人抄寫歷時十三栽之四庫全書、更沒有二萬八千七百卷之永樂大典,因此文字對一個民族之歷史紀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歷史原因,現今華僑、華人居於全球一百多國家和地區,人數廣達六千餘萬,佔全球總人口七十六億之零點八,其數量不可謂不驚人,但在此六千多萬華人中東南亞各國就佔了海外華人總數一半以上,其次才是北美洲。

如何傳承中文化就擺在海外學者面前:

由於近代政治因素,東南亞不少國家之華文教育皆在舉步維艱階段,但華文知識份子仍不屈不撓在困難中扮演其角色,把華文教育延續下去,例如地處偏遠地區之緬北、泰北、老撾等華文學校,老師工資雖然低微不足以糊口,教學設施簡陋無以復加,無電無水,但教師仍嚴守崗位而不退,這就是中華民族知識份子之可貴處。

由於中國近數十年經濟急速發展,投入教育資源加大,就算偏遠、邊陲地區亦無破爛學校,早年之代課老師亦已近絕跡,他們不是轉正就是由正規師範大學、師範學院老師代替,細小之學校亦被合併到較大之學校,九年免費教育早己實施,一些富裕地區更有十二年免費教育,從前無書讀、破爛學校之慘況已一掃無遺,因此教近年有不少香港助學團體轉到緬北、泰北、老撾等地去幫助那些孤立無援之華文學校教育,幫助他們重建破爛危校、改善教育設施,為他們遠處荒涼地增添生氣,這亦是當年我們助學團體、希望工程之初心,是我們忘不了應做之事。

在中國西南方邊陲地區,由於歷史原因,國境邊界長期沒劃分,特別是中緬邊界由於早年緬甸曾為英國殖民地,中國邊境不停遭受英國殖民者侵犯,邊界不停被侵蝕,原有之中國人民被劃分為緬甸區,例如果敢地,居民多為漢民族,但由於清皇朝積弱無力反抗英帝國,果敢地區就變成緬甸聯邦一部份,而漢民族就變成果敢族,漢文就變成果文,這是我們國家積弱的悲哀,但是不論英國殖民者如何壓迫,漢文化、語言直到今天仍在此中緬邊境通行無阻,這証明華文之強韌性歷久不衰。

現今不論在緬北果敢地區、佤邦地區,泰北地區還是老撾北部,華文教育仍在困難中前進,炎黃子孫仍不忘自己之根,不忘自己之文化,仍世世代代把華文遺傳下去,讓下一代知道自己來自何方,這就是中華民族知識份子之不屈不撓堅韌性。

隨著中國近年經濟急促發展,現今華文不單是海外華夏子孫學習之文字,連不少外國亦把華文列作他們之國內教科書,據聯合國二零二一年統計,全球有一百八十多國家展開中文教育,七十五國家將中文納入他們之教育體系,四千多所大學設立中文系,有七萬五千多所主流中、小學在他們國家教授華文,其漢語熱可算蓆捲全球,由此可以看到沿用數千年之華文不單在中華大地歷久不衰,在中華大地外亦被他們接納,華文、炎黃子孫不可忘記之古老而新韻文字,同時亦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愛之瑰寶。

在過去百多年,當中國積弱被外國人欺凌時,不論華人知識份子如何努力,華文教育所遇之困難決非筆墨所能形容,只能用一句欲哭無淚來表達當年知識份子之遭遇,現今海外華校雖非一帆風順,但由於中國急速發展,華文、漢語熱在世界各地決非即興而將是歷久不衰。

*部分圖片取材於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