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教育在國外—-前言
近日承蒙馬來西亞中國銀行助學團體邀請到檳城和吉隆坡講了兩場有關中國希望工程和沁源慈善基金會為何會到中國邊陲地區幫助少數民族助學事,有感華文教育在外國之舉步維艱,因而勾起思潮講講華人為何千里、萬里迢迢走到遙遠他鄉,在遙遠他鄉如何保存華文化。
從網上不難看到現今有六千多萬華僑、華人留在海外,而這六千多萬華僑、華人在這千百年來他們是懷著何種心情對待自己之根,對待中華文化之傳承,為何會有六千多萬華僑、華人留在海外,我不知詳情,但總離不開下面。
戰爭,中國之五千年歷史亦離不開戰爭,不論夏、商、周之改朝換代或秦朝橫掃六國,戰爭帶給人民之苦難正是罄竹難書,但那時之戰亂只局限於中原、北方,南方之荊楚、福建、兩廣、海南島還算安靜。
自劉邦取代秦皇朝建立漢皇朝後,人民才有短暫安息,但晉朝八王之亂再次把社會短暫安寧打亂,北方之游牧民族開始南侵,南北朝對立近四百年,隨後之百千年更有五胡亂華,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南侵,中原人民再次遭受難以言傳之摧殘,向南逃亡之民眾像潮水一樣湧向南方、遠走他鄉、遠離戰火,逃向當年還沒受到戰火波及之荊楚大地、逃向被中原人視為南蠻之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等地。
千百年來,中原人民不單從中原腹地走到當年之南方荒蕪之地,更走到海外人地生疏之東南亞、南太平洋、美汌、歐洲等地。
當先輩們逃離中原戰火時,他們亦帶來了先進之中原文化到那仍未開發之南方荒蕪地,把漢民族之先進文化帶進人地生疏之南方、海外,成就了千百年漢文化在南方、海外不斷發展、綿延不衰。
炎黃子孫不論走到那裡,他們都忘不了自己之根,忘不了祖先遺訓,千百年來仍保留祖先之習俗、禮儀、文化,讓一代代子孫不忘自己來自何方,永懷自己之血脈是炎黃後代,例如早年我曾遠到南太平洋一個小島—-薩摩亞,我在此小島內見到百年前已建、已是殘舊不堪之中華商會,但會內仍有年邁之華人長者看守著先輩們留下之會址,在會內我更遇到一位中年人,他已是小島內之第三、四代華人,他告訴我他之祖父百年前就已遠離家鄉來到此小島謀生,可惜的是他父輩不通文墨,因而到他這代時連祖輩留下之方言、文化也全丟失,他現在只通英語,遑論他的後代,但他仍保留祖輩原有姓氏—–Li–李,仍以擁有中華李姓為榮。
這位第三、四代華人還告訴我當他三十歲時他還帶同他的妻兒子女回到祖輩家鄉廣東省台山縣尋根問祖,找尋他之根、尋他原來姓氏,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他真的找到祖輩留下之遠房兄弟,完成他尋根問祖心愿。
這位遠在南太平洋小島之第三、四代華人找到自己之根,但是再下一代呢?他下一代之兒女雖知他們之根出自何處、但沒有文字紀錄下就會逐漸淡忘,忘記自己從何而來,甚至連李姓亦在不久之將來不復存在。
綜觀世界各地,從中原大地移居或存有大量華僑、華人和華人血統之人是東南亞各國,特別是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緬甸等地。在北美洲、歐洲等地亦有數以千萬計華僑、華人和華裔,他們仍保留不少中原文化、習俗、禮儀,但亦有不少人失去原有姓氏、失去中華民族族群心態。這些失去原來姓氏、族群心態之人多是政治原因,亦由於政治因素,華校、教育機構被迫大多關閉,造成現今仍保留華人習俗、姓氏之人已越來越少,可以預見不久之將來,不少地處遠方、原是炎黃子孫之華裔將被溶入當地民族,失去原來之根。
但是,不管政治因素如何干擾,漢文化仍頑強地在泰北、緬北和老撾北部等地生根,華文教育仍艱苦地生存,華人仍不忘祖先遺訓在那荒涼、窮困地辦起華文學校,讓當地華人子弟牢記自己是炎黃子孫,是漢民族後代,這是我們炎黃子孫不忘自己之根之最好寫照。
有一點值得炎黃子孫安慰之事是近年世界各地不單看到五千年中華文化歷久不衰之堅韌性,更看到中國發展機遇,因而學習華文化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這是可喜現象,到今天,孔子學院、華人子弟學校又在世界各地辦起來,人們可以看到在不遠之將來,華文不單留在炎黃子孫身上,還有無數其他外國族裔會通識華文,華文不單在中國、東南亞再次興盛、發展,還會在遙遠之世界角落開花結果。
*部分圖片取材於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