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沁源慈善基金會初心是想幫助偏遠地區貧窮而好學之少數民族孩子在完成九年免費教育後再提升他們所需,亦因此當沁源慈善基金會於二零一七年冬成立時即走向中國邊陲地之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創辦邊陲地區從來沒有之希望班、幫助家境困難之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孩子升讀高級中學、升讀大學,繼而創辦邊陲地區從未有、更未聽聞之智能教育,而事實亦証明在過去之六年,雖經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撓亂,我們還是對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開辦了八班希望班,為四百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孩子完成三年高級中學課程,再把他們送進高考試場,隨後再把那些考進一本和二本大學之孩子送進大學,讓他們完成大學夢,走進社會,做個有益於他們族群、社會、國家之人。
由於沁源慈善基金會在邊陲地區已立足六年,希望班、智能教育、資助大學生亦順利進行,今後照此模式繼續運行則可,但沁源人之初心是想盡其棉力幫助更多少數民族孩子提高智能、走進社會,因此擴展資助地區就提到我們沁源人之議事日程,而擴展就須找尋新資助區,找尋一個適合我們沁源人成立初心、宗旨之地。湘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進入我們視野、考慮、選出。
湘西,早在沁源慈善基金會成立前之一九九八年就已有我們沁源人踏足於湘西之桑植、花垣、保靖三縣。到二零一八年、二零一九年,我們沁源人又組織了兩次步行走進花垣茶峒古鎮和土司府,看到沈從文所描述之邊城、看到茶峒古鎮之水鄉、碼頭、更看翠翠之雕像和沈從文所描述之事蹟,更看到土家族人統治湘西長達四百多年之土司府,隨後我們又捐贈了一大批寒衣給永順縣之列夕、澤家九年一貫制兩所學校之貧困學生,讓同學們過上一個溫暖冬天,只是由於過去三年疫情關係,我們才中斷湘西行程,而今疫情已過,重返湘西又提到我們沁源人之議事日程,因此對於我們沁源人來說,湘西並不陌生。
沁源人之宗旨是沒有經過實地考察、調查就決不輕言資助、特別是考慮長期資助地區,因此沁源慈善基金會董事會於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遺派楊繼祖和楊坤到湘西永順縣和張家界市永定區進行一次實地考察,考察該地是否值得投放資源去幫助那些土家族、苗族孩子。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
永順縣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縣土地面積廣達三千八百餘平方公里,早年人口統計己高達四十九萬餘,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百分之八十六,土家族又佔少數民族人口百分八十九亦即三十七萬餘,次為苗族,佔少數民族人口百分之十一亦近五萬,因此可以說永順縣是完全符合沁源慈善基金會以幫助少數民族為主之初心和宗旨。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離縣城約二十公里,車道雖地處深山峽谷、彎道建延,但道跎還算良好,車行約二十分鐘即到縣城。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現有學生一千一百餘人,其中初級中學學生三百五十人,餘為小學再加小量幼兒園學生,教學老師則高達一百一十名。
在和校方討論資助項目時,智能教育亦是重點討論範圍之一,因現今社會對自動化已越來越重視,例如在香港這個教育較為發達地區,小學、甚至幼兒園亦己在學習自動化玩具,但智能教育在中國仍未普及,不單在中國邊陲地區是新鮮事物,連地處內陸之湘西中學亦不知智能教育為何物,因此可以說智能教育對少數民族地區而言可算鮮為人知,亦因此當沁源代表和校方討論學校所需時校方希望沁源慈善基金會能對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幫上一把,把智能教育課程搞上去,對此我們沁源人亦樂意為地處湖南偏遠之湘西山區助把力,把這新鮮事物帶進澤家、帶進湘西,讓土家族、苗族孩子們和中國其他大城市孩子們一樣能有機會學習先進課程,把先進的智能教育距離拉近。
要把智能教育推進至偏遠、地處群山環抱之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供應教材,完善電腦設施、師資培訓則完全不可少之項目,經過沁源慈善基金會董事會同意,我們將會盡快安排、供應學校所需,讓校方盡快、推行此新韻項目。
永順縣第二中學
永順縣第二中學座落於縣城中央,但由於整個縣城都是建於大山斜坡上,因此永順二中亦無可避免建於斜坡地。
由於學校土地面積不大,教學樓只能向上發展,因此永順二中之兩座教學樓皆為六層,一座是用作初級中學,另一座是高級中學。
永順二中現有學生二千八百餘,其中高級中學學生一千八百餘,初級中學之學生略少,而學校老師則共有二百五十餘,師生比例近十一比一,師資可算充裕。
在和校長、老師交流中得知在校之貧困、等待支援之學生則高達六百餘,其原因是永順縣地處湘西崇山峻嶺、生產資源貧乏地,人民生活較苦,因而貧困學生比例遠較其他地區多。
亦由於校內貧困孩子較多,因此校方希望沁源能幫助、支援那些貧困而能考上大學一本和二本之學生,讓那些孩子能圓他們之大學夢。
對於上述要求,此我們希望校方能提供更長細資料給我們,讓我們參考,若認可我們就在來年高考後進行家訪、對申請者作一次實地考察以確認能否資助,當然亦須看我們之資源分配能資助多少學生。
張家界合作橋鄉中心小學
沁源慈善基金會之代表於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十四日下午應邀到訪張家界永定區合作橋鄉中心小學。
合作橋鄉中心小學地處張家界市永定區、慈利縣、武陵區三地交界,學校遠離繁盛市區,位於群山環抱中央,學校共有學生三百五十二名,包括下轄三所遠處深山老林小學,而那三所細小學校每所只有數名至十餘名學生,教師只有一或三、四名,真正是“老年”教學點。
在中心小學之三百餘學生中,留守兒童多達二百餘人,而少人照顧之留守兒童則有一百五十二名,亦由於此一百五十二名孩子少人照顧,因而必須住校並由老師照顧其起居飲食。
九年免費教育雖免收學費、書雜費但不包括學生膳食和住宿,因此那批住校留守兒童在理論上應繳交住宿和膳食費與學校,但可惜由於某種特殊原因,可能父母雖在外工作但無固定收入、又或無家可歸兒童,因此不少孩子家長或無直屬家長長期沒繳交住宿、膳食費,造成校方不勝負荷,因此校方請求沁源慈善基金會幫助那批全無依靠之留守兒童,讓孩子們安心住校、讓校方老師們更好照顧那批可憐孩子。
對於校方上述要求,我們沁源人聽到亦培感難過,因而請求校方列舉清單,詳細把那批沒有繳交膳食、住宿費兒童之資料交給沁源慈善基金會考慮是否能給予適當資助,再造訪該批兒童家以便作出如何資助,為那批可憐孩子減少痛苦、為學校減輕不必要負擔。
雖然沁源代表造訪了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亦造訪了永順縣第二中學,同時亦訪問了合作橋鄉中心小學,但如何資助和能否資助則要沁源慈善基金會再派員作一次實地考察才能最後決定和如何實施。
湘西,二十多年後仍有如此眾多問題仍未解決,由此可知助學是一件永不停息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