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湘西之二 —- 湘西歷史

笫一次到湘西當志願者時對湘西全無認識,但到湘西後首先是對她之優美風景留下難忘眷戀,同時亦對土家族、苗族別具風味之臘肉、山珍、野菜不能忘懷,隨後之歲月更感他們對我們這些來自香港之志願者付出無限信任,他們之熱情招待使我們這些來自遠方之人倍感溫馨,這一切皆是我當年能感受和讓我能留在湘西一段長時間當志願者之原因之一。

事隔近二十年我於二零一八年和一批自願者重到花垣,重遊茶峒古鎮,又走進一腳踏三省之三不管島,可算感觸良多。

回想當年初到花垣時只感那古舊市集無什特別,只是一條古舊鄉村,後經當地志願者、教育局人員介紹、再領我乘船沿河參觀看到懸崖上“邊城”兩字時,才知自己對湘西之認知淺薄、貧乏、無知,因連大名鼎鼎作家沈從文亦不知是何許人,後來回到香港買了沈從文所著作之書,看到他所寫之—-湘行散記、長河、邊城等文章,才知沈從文在上世紀初葉已是文壇巨匠、是位大名鼎鼎作家。

邊城所敘述渡船上之茶峒古鎮人物不單古樸純真,還完整地描述百年前船夫起落貨時大聲呼喚口號,文章敘述了二兩米酒之歡樂、友情,更使人領會當年湘西茶峒之人純真古樸,亦知茶峒曾是湖南、貴州、四川三省貨物集散地。

翠翠這位船家女孩生不逢時,沒有百年後像現代人如此開放、文明,致令大老、二老兄弟倆不能如願走進完美境界,更看到翠翠不能走進幸福園,到今天重看矗立於孤島上之翠翠像,更使人傷感。

湘西雖是少數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但她和雲南邊陲地之少數民族不同,雲南之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化,他們不單領會不到漢民族之先進文明、農耕技術,更受到當年漢民族之土豪劣紳欺淩,因此雲南邊陲地區之少數民族遠較湘西之土家族、苗族落後,直到今天,湘西之土家族、苗族不論在教育、文化、經濟發展上雖比漢族沿海聚居地為慢,但仍比雲南邊陲地為高。

在湘西,除了優美之自然風光外,仍有數之不盡之文化遺產讓遊人參觀,她之老司城遺址、裡耶古城遺址、不二門遺址、四方城遺址、裡耶戰國遺址等皆是千百年前土家族、苗族人民留下來之瑰寶,總的一句,湘西絕不是一塊蠻荒地,她遠在二、三千年前已孕育出商周文化、戰國荊楚文明。

土司城遺址展示了土家族人民遠在數百年前就創立了自己之王朝,王朝在鼎盛期管轄大片土地和數以百萬計人民,遺址留下之建築物訴盡了土家族人民統治湘西數百年輝煌史,讓外人知道湘西土家族和中原漢族曾是同步發展民族,只是後來由於漢民族生活於沿海族群較多,對外接觸頻繁,因而發展速度遠較居於深山大澤之土家族、苗族人民快,最後更把他們遠遠拋離,但不論最終結果如何,土司城遺址亦足以証明當年土家族人民如何和中原漢族人民、王朝聯系和後來發展方向。

裡耶古城遺址位於湘面龍山縣,裡耶始建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後被秦國攻佔,遺址後被人知是由於二十年前在裡耶出土了近四萬枚秦簡而聞名於世,這三萬四千四百枚秦簡盡顯裡耶當年曾為湘西之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是湖南境內唯一一處既傳承了秦漢文化,又融合了巴蜀文化、土家文化之古城。

不二門遺址就在永順縣國家森林公園內,遺址所留下之資料可朔到商周時代,亦即三千多年前古代事物。

總的一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絕不是蠻荒地,她不單有武陵源延綿伸展之自然景色,還有土司城遺址、四方城遺址、裡耶戰國遺址、裡耶大板遺址等,那些古遺址、建築皆是千百年前先民遺留下來之瑰寶,雖然今天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比漢民族一些地區發展較為緩慢、落後,但她絕不是一塊蠻荒地,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之將來,湘西將會和中國其他地區一樣走上繁榮昌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