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湘西之四—-留守兒童之一

留守兒童是我們中國持有之一個特別名詞,這名詞亦即表示該兒童並無近親留在他身傍、照顧他起居飲食、成長,造成此現象例如孩子們之父母皆外出當農民工、單親父或母離家遠遁,照顧他們日常生活、起居飲食除了可能是年邁祖父母或親屬外就是學校之老師,這些兒童就是我們所說、擁有之一個特殊名號—-留守兒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中國經濟發展蓬勃,大量農民離開農村到沿海地區工作,留下兒女讓年邁父母、親屬、老師照顧,那時粗略估計,留守兒童在中華大地上多達数以千萬計。

留守兒童還不包括一些父母雙亡之孤兒,因孤兒不計算在留守兒童範疇,若把孤兒也包括在內,其數量更為龐大。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已是嚴寒冬季,特別是高寒地區之湘西更為寒冷,但我仍和沁源慈善基金會另一志願者冒著嚴寒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探訪學校,探訪學校之目的是為那裡之少數民族學校開設智能教育課程,幫孩子們認識智能教育在今天社會上之重要性。

永順縣座落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面,我們訪問之學校是澤家鎮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永順縣第二中學,除這二所學校外,我們還走進張家界市,探訪要求資助、地處高山密林之張家界永定區合作橋鄉中心小學。

在湘西,不論是永順縣之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第二中學、還是張家界市永定區之合作橋鄉中心小學,他們皆地處高寒山區,冬季氣溫比我們地處低海拔之地更寒、更凍,而我們這兩位志願者就在這嚴寒天氣下訪問了那些學校,並在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合作橋鄉中心小學見到為數不少、被遺忘之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多達數百,在只有兩所學校而有數百留守兒童留在學校皆由老師照顧其起居飲食、成長,其数量不可謂不驚人。

在此數百留守兒童中,潭家九年一貫制學校占了256人,是現有小學部 725 人之

百分之三十五,無父母或親人照顧之孩子則有88人,由於這88孩子並無親人照顧,因此只能留在學校由老師看管並照顧其起居飲食、衛生、成長等工作。

在合作橋鄉中心小學之留守兒童比例更大,合作橋鄉中心小學現有學生352人,留守兒童高達250人,其中152人並無親人照顧而須住校,由老師照顧其起居飲食、衛生、成長等工作,在此152學生中還不包括由中心小學所管三所遠處深山老林之鄉村小學留守孩子,若連那三所細小學校之留守孩子加進去,其住校總數應不止152人。

中心小學所管轄之三所鄉村小學甚為細小,每所只有學生數名至十餘名,教師亦只有一人或三、四名,其處境真正屬於“老年”教學點,其教學條件、質量比鄉鎮學校更差、更難,留守兒童處境更壞。

在我們探訪學校期間雖還未到隆冬臘月,但己寒氣迫人,而那些留守兒童由於全無家人或少直系親人照顧,因而衣衫甚為單薄、實難抵禦嚴寒,因而使我們這些由繁盛地區來到此高寒地之人看到此景倍感心酸。

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只是一個助學團體,扶貧並非我們會旨,但那些缺衣少食、全無或少直系親人照顧之留守兒童亦是學生,亦是我們需要愛護之一群。

早在二零一九年當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成立之初,我們曾為同樣地處湘西之列夕小學和中緬邊陲地之西盟佤族自治縣孩子捐送了一千多件寒衣,讓缺衣少食之貧窮孩子過上一個温暖寒冬,現今湘西之澤家九年一貫制和合作橋鄉之留守兒童亦處於缺衣少食境界,沁源慈善基金會雖是助學團体,扶貧並非我們會旨,但目睹那批缺乏父母愛護、少人關懷地處大山深處之留守兒童和其他在學貧困孩子,我們沁源人應否考慮像五年前那樣向社會籌募一筆善款購買一批禦寒衣物送给那些留守兒童和貧窮孩子,讓孩子們知道他們雖地處遙遠之深山老林,但並不孤單、仍有山外人士關心他們、讓他們知道人間溫暖,這是值得我們沁源人思考課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