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不少旅遊勝地,湖南省張家界就是其中一個旅遊熱點,據2023年統計,旅客到張家界遊覽之人數高達4,200萬,旅遊收入超過700億元,如此高收益之市在理論上肯定是個安樂地、無貧區、人民應享受到其收益成果。
永定區屬張家界市管轄,她離張家界旅遊區只是一箭之遙,而合作橋鄉中心小學就在永定區之中心地。
就在張家界旅遊區一箭之遙之合作橋鄉中心小學並沒有享受到張家界之旅遊收益和成果,更成為一所要求外界支援之中心小學。
在現今中國,一般完小、中心小學都會受到市、縣、區之教育廳、局重視、都會把學校弄好、建設好,但合作橋鄉中心小學則有點例外,她之教學樓雖非危房但己殘舊,操場地面破爛、凹凸不平,教學設施亦不完善,更甚者在校之352名學生竟有高達250名留守兒童,而這250名留守兒童裡更有152人並無親人照顧而需住校、並由老師照顧其起居飲食,在此大批留守兒童裡不知何故更有不少父、母或親人並無繳交孩子們生活費予學校,致使校方不能不從其行政經費或其他途徑支付其膳食、日常開支以彌補其不足。
沁源慈善基金會是個助學團體,扶貧並非我們宗旨,但在去年十二月我們沁源代表探訪此校時,校長曾呼籲我們對那些並無親人照顧之孩們給子援手、支援他們生活費和日常必須開支,對於校長之呼籲,我們沁源代表並無權力即時答覆,只能把此訊息帶回香港由董事局決定。
經沁源慈善基金會董事局討論認為扶貧雖非我會宗旨,但留守兒童仍是學生,因此決定給予支援,讓留守兒童感到他們绝非無人關心、愛護,但沁源慈善基金會要校方作一詳细調查和申報所需材料才作最後決定其数量多寡和如何資助。
事隔三月,經校方逐家探訪、審查,最後確認第一批三十七名留守兒童需要外界支援,而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經過核實後亦決定對此批孩子作出財政支持並即時把生活津貼匯到校方。
二零二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沁源慈善基金會一行十九人完成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探訪後就到張家界市永定區合作橋鄉中心小學探訪學生,探訪此校之主要目的是看看那些受到資助“無家可歸”之留守兒童。
所謂“無家可歸”是因為父母為生活而遠走他鄉工作、父母離異或主要家庭成員傷殘而無力照顧孩子,又或家鄉無親屬可托和因親屬年邁而無能為力看養之孩子,因而此類孩子不能不交由老師看管、照顧其起居飲食。
那些由老師照顧之留守兒童雖得老師悉心看管,但缺乏父母呵護,其成長過程不論在心智、體能、學識總有缺陷。發育不良、身心不健康、缺少歡樂是這群留守兒童普遍現象,而這一切皆是現今社會之殘缺點。
例如上圖之孩子名湯詩茵,她媽媽早年離家出走不知去向、至今音訊全無,父親是殘疾人、無力照顧她,她家裡只有一座殘破、簡陋房子,真正屬於家徒四壁、絕無盈產絕對貧窮一家,因而湯詩茵要求外界支援,而像湯詩茵這樣的例子在合作橋鄉中心小學絕非單一而是更多,更多例子在同一學校和由這所中心小學所管轄之另外三所地處高山老林之鄉村小學皆有此類個案,因此留守兒童雖非沁源慈善基金會之助學宗旨,但我們考慮到他們是學生、仍須盡其棉力給予支援。

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一行十九人之志願者、支持者到達學校時已是下午三時許,時間雖是陽春三月,但晚上氣溫仍徘徊於十度左右、寒意仍存、仍迫人,只是白天已豔陽高照,氣溫高達近三十度,而為歡迎我們這批志願者、支持者之三百餘學生則冒著烈日懸空站在操場等候我們到來,這熱情安排使我們這批志願者、支持者深感不安,但不管怎樣,我們則抱著既來之則安之心態坐下和孩子們渡過這一難忘時刻。
校方為我們這批志願者、支持者除了安排了縣領導、校長講話外,還安排學生為我們致歡迎詞,更讓孩子們為我們這批外來者表演了舞蹈、詩朗誦、舞龍等節目,作為一個只是中心小學之學校,老師們讓小孩子們能弄出如此眾多項目真不容易,亦証明校方對我們之到來重視。
由於不少學生遠居鄉村、遠離學校,我們沁源志願者、支持者不願多停以免妨礙孩子們回家太夜,因此我們只停留到四時三十分左右就離開合作橋鄉中心小學,回到我們之住宿點。
不容否認,經過三、四十年發展,中國之基礎建設、工商業、金融業、尖端科學已非昔日之吳下阿蒙,同時亦有不少人脫離貧困,例如今天之農村已是小洋房林立,泥屋危房早已失踪或少見,但亦為此亦付出不少代價,例如早年之環境污染、農田被徵用而減少、數以千萬計之留守兒童因無親人照顧而留下之後遺症等皆須今後彌補,而這一切亦可算是繁榮背後之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