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湘西是一九九八年長江水災後,那時我還未退休,經濟還算可以,由於當年長江水災期間我每天都留意長江流域所發生事,亦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那些民房、學校被洪水沖塌災情、看到無數災民、學生流離失所和失學情況,災情之慘烈令到自己內心甚感難過,因而想到盡點棉力捐資重建一所倒塌學校,幫助失學兒童,而剛巧我們公司人事部認識一位助學志願者,再經人事部介紹由該志願者推薦讓我捐資在湘西之桑植縣重建了我所捐資興建之第一所學校,亦由那時開始,我和桑植縣甚至整個湘西結下不解之緣,特別是花垣、保靖、桑植三縣留下我不少足印、結下不解之緣。
隨著認識湘西,我退休後亦隨該志願者走上助學道,並在上述三縣進進出出長達數年之久,直至二零零五年我專心搞籌款活動才離開那美麗湘西,離開那共事多年之當地志願者。

湘西地處武陵源山脈,由於地殼運動,原是汪洋大海之武陵源不斷變化、雕琢,變出今天武陵源之砂岩、峰林秀麗景區,讓武陵源擁有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於一身,讓張家界景區聞名遐邇、聞名於世。
當我在湘西那段長達數年助學時間,我曾到過不少風景絕美之山山水水、河流溪澗、崇山峻嶺、休閑農舍、民居、民宿等地,但由於湘西地域廣闊,因而仍有不少名勝古蹟只聞其名而無暇參觀。
湘西,在那數年助學志願者期間,我雖付出了時間和金錢,但亦令我除了難以忘懷她之美景外,還有她之美食亦令我念念不忘,她之美食包括讓我嚐盡了土家族、苗族同胞所自製之薰肉、臘腸、野菜,新鮮野生磨菇、還吃了一些別處所無之野味,這些大山美食在我們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人皆是難得一見、難得一嚐之農家菜,湘西之農家美食讓我知道何謂全無污染之食物、亦使我知道何謂山珍、野味。
湘西,很多人到湘西只認識她之自然風光而忽略了她之人文底蘊,其實湘西所蘊藏之少數民族文化、戲曲、雕刻等藝術可算多采多姿,是我們值得欣賞、學習、挖掘之文化寶庫,只是由於歷史原因而被我們一般閑人所忽視,但是若你踏足湘西,你就會見到她之民居絕不遜色中國任何其他民居所建之藝術結構,他們民居之雕刻細緻在古建築群和古遺址皆表露無遺,是我們中華民族之瑰寶。

亦由於歷史原因,在中華大地上絕大多數平原和肥沃土地皆被漢族佔據,少數民族則走進崇山峻嶺、小河溪澗地,而湘西之土家族和苗族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聚居武陵源這塊貧瘠、資源缺乏但美麗之崇山峻嶺間,他們還是生生不息在這塊地生活了千百年,在缺少資源之土地留下數之不盡、說之不完文化、藝術遺產,例如她們引以為傲之老司城遺址、不二門遺址、里耶古城遺址、四方城遺址、里耶里戰國遺址、里耶大板遺址和它之古墓群等皆是千百年前為我們留下來之瑰寶,這些瑰寶讓我們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遠古時代和二、三千年前戰國時代之荊楚文化發展過程,讓我們明瞭土家族、苗族歷史淵源,她是我們中華民族史上重要一環而非脫節。
在中國,不少少數民族沒有文字,土家族和苗族之歷史亦是由口頭傳說、詩歌等留傳下來,如果你到過貴州之西江苗寨,你就有機會聽到苗族老人唱出一首完整版之苗族歷史詩歌,而土家族亦如此,歷史是由口頭傳說、詩歌而留傳下來,雖無文字但仍不失他們之過去輝煌、滄桑、苦難歷程,因此若人們到了湘西,除了欣賞她之自然風光,還要看看他們之古遺蹟,了解湘西之文化、藝術和對中華民族之貢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