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山鄉巨變

沁源慈善基金會一行四人之志願者於二零二四年八月十日乘高鐵由香港走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進行家訪活動,家訪之目的是探望那一大批要求資助升讀大學之貧困學生、探索他們是否合乎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之條件才決定是否資助。

湘西,對不少人來說可算陌生,但若籠統地說一句張家界是在湘西可能沒有多少人不知道、不認識她在那裡,雖說張家界並不屬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但在廣義來說張家界仍是湘西一部份、仍納入湘西範疇。

從地理上來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面為懷化市、上面則為張家界市和湖北省、左鄰貴州省和重慶市,全州面積一萬五千餘平方公里,人口近二百五十萬,百份之四十七为土家族,百分之四十三為苗族,餘為漢族和其他族裔。自治州首府為吉首市,而永順縣則座落於自治州東北角,面積廣達四千平方公里,人口四十二萬,土家族佔永順縣總人口近百分之八十九,苗族只佔百分之十,餘為少數族裔例如漢族,政府所在地為靈溪鎮,因此永順縣在自治州裡可算是一個較大的土家族聚居縣份。

由於永順縣土地面積較大,因而探訪學生所經之路較為漫長,還幸她之道路遠較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佳,因此不論學生住在那裡,那怕遠處深山老林、偏遠角落,四驅車甚至一般較好房車皆能到達,因而我們家訪之地雖分散,但兩組人仍能在兩天內完成任務。亦由於永順縣以土家族人為主,因此今次家訪之學生大多為土家族孩子,孩子們除了一個居於縣城古舊樓房外,其餘皆居於大山深處,因此探訪他們絕非容易事,有時車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從一家至另一家,正是居於深山無遠親之典型範例。我在二十多年前曾到過湘西之花垣、保靖、桑植等縣,那時所見之學校、民房多為土房,而今次在湘西,我們從前所見之古舊泥房多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小洋房,但一些古舊七、八十年前所建之木結構平房仍存、仍牢固,估計再過一段漫長時間仍不會倒塌。

在我們之家訪行程裡,我們曾到一處新建徙置區探訪學生,徙置區之原居民是土家族,世居大山深處、地處山峰之巔,交通甚為閉塞,正是買一包鹽亦須一天才能來回,人民生活甚為艱苦,政府有見及此就把整條數十戶原居民村之居民遷移到平原地,為他們建起一條新村,新村是水泥磚結構平房和兩層小洋房,房屋是按人口多寡而配面積,在我們訪問之學生家中,他們一家六口,政府就配給他們一座兩層四居室、廚房、浴室、客廳、大露臺兼備之屋小洋房,而所配之小洋房並不須繳付任何費用,這亦是政府多年來對偏遠山區特別是對少數民族所施行之一項德政,亦是我們在中緬邊陲地之滄源和西盟所見一樣,只是滄源和西盟是政府補貼一規定數量現金讓原居民隨意建多大面積、樓房,而今次我們在永順縣所見則是政府把整條新村規劃面積建好才讓山巔之原居民搬遷下來、讓山巔人民一下山就可遷入新居。

新居設施水電俱全,道路全是水泥路,一側空地還有老人、小孩活動設施,可惜設施似乎並未被利用,因而雜草叢生,對此作為一個外來人看起來有點浪費。

今次湘西家訪還算順利,所訪之學生沒有一個被否決,這可算是當地老師篩選完善之功勞,是他們先行逐一審查各學生家庭經濟情况、合乎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之條件後才把要求資助之學生材料送到我們手上,是老師們之細緻工作成果才使我們能在短短兩天內完成家訪工作。

今次工作組在永順縣所見之山鄉巨變,亦使我們這批志願者領會到中國數十年來之變遷是如何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