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江城嗎?

江城,全名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一塊座落於中國西南邊陲小縣,她東連越南,南接老撾,全縣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十一萬餘,縣城猛烈鎮,人口約三萬餘,以一個只有十一萬餘的小縣而縣城佔全縣總人口百份三十以上,可以說是一個大鎮。
三千四百餘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若以香港總面積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算,江城之面積是香港三點四倍,如此面積而只有十一萬餘人口,可以說是地廣人稀。
在江城之十一萬餘人口裡,少數民族佔了百分之七十六,而少數民族以哈尼族佔大多數,次為彝族,再次為傣族,漢族在江城可算是少數民族裡之少數民族。
雖說江城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但經过数十年潛移默化,他们早己漢化,這變化不論衣着、語言、生活習慣,己和漢族人民無異。

江城之得名原於李仙江、曼老江和猛野江等三江環繞此縣而得名,而此三江流向亦各異,有流向東方越南,亦有流向老撾最終奔向海洋。
猛烈鎮是個美麗小城,人口雖少,但商店林立,貨物繁多,同時亦不像其他縣城那樣沒有高樓大廈,就在我們住宿之地,該酒店就楼高達二十層,如此繁盛縣城可能是因她地靠老撾、越南,商資頻繁之故吧。
江城街道兩傍種滿大樹,林蔭遮蓋,夏天倍感清凉,再加道路整齊清潔,可以說江城在中國邊陲地可算是個典型衛生城鎮。

認識江城是十餘年前事,那時蒙青基會抬舉請我到江城向一批志願者介紹香港志願者如何推廣助學工作,只是那時來去匆匆,介紹完香港志願者助學工作後即回港,並無細心參觀此縣城市容,今次有幸重到江城才真領略到此邊陲小鎮風貌。
二零二五年九月杪當沁源慈善基金會工作組在完成西盟培基希望班開班典禮後就轉到江城,今次去江城是應普洱市團委邀請到他們第一中學視察、研究在中學開設希望班之可行性。
江城第一中學高中部原設於江城職業中學,職業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學生廣達三千餘人,但由於職業中學建築面積較細,發展空間有限,因而在中國教育之“再窮也不
能窮教育”政策下,政府撥款二億餘元在縣城外之山坡建一新校舍,新校舍只接收高級中學學生,新校舍現有高級中學學生二千二百餘人,以一個只有十一萬人口之小縣而言,此學生人數可不算少。

江城第一中學是一所封閉式學校,學生除周末可回家外,其餘時間皆不能外出。
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之志願者在江城第一中學和江城县教體局局長、第一中學校長、學校副書記、普洱市團委副書記、省青基副秘書長等開会討論開設希望班之可行性,經過討論,了解到江城第一中學、少数民族之實際需要,但仍有很多細節需要弄清,再加就算能開新的希望班,亦須等待來年九月才能實施,因而此新增資助點仍須等待直到各項疑問弄清才能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