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湘西之三 —- 智能教育落戶湘西

人工智能教育在發達地區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在香港之中、小學甚至一些幼兒院之孩子已知道如何玩電動車、機械人、寫動畫軟體等,因此可以說智能教育在香港已普及於各中小學,遑論大學。但在中國,除了較大城鎮能展開智能教育課程外,其他一些偏遠地區學校不單學生不知智能教育為何物,連老師對此類教育亦鮮有所聞,亦因此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早在二、三年前就在中緬邊陲地區之學校展開智能教育資助工作,而此工作經過不斷努力,亦慢慢在中緬邊陲地落地生根。

由於智能教育順利在中緬邊陲地順利展開,因此沁源慈善基金會希望能把此項目推展至中國其他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為少數民族開啟此新穎課程,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永順縣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就被沁源慈善基金會選中並於2023年杪派遣代表到該校視察,冀能為土家族苗族孩子做點現代化教育工作。

經過一系列努力包括和學校領導、智能教育材料供應機構、永順縣教體局代表等討論、安排後,智能教育班終於在今年三月初落戶於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並順利在學校開展。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共有學生一千一百餘名,教職員亦廣達一百餘,其師生比例十分充足。學校由數幢新建教學樓組成,一個新、標準型的體育場亦正在興建,團此可以說學校之硬體可算十分完善。

在智能教育開班前,沁源慈善基金會須先為學校購置必須教學器材,例如課本、工具、電腦之類,隨後更須安排迪樂姆教育機構派遣導師到學校培訓老師,令老師們知道如何教導學生,因此可以說開設一個智能教育班並不是簡單地捐獻二、三十萬元與學校就能完成而是首先要安排各類細節後才能開班,而這一切皆非一所地處偏遠山區、對智能教育全不認識是何物之學校能順利完成。

開設智能教育班前,首先亦須考慮到學生之接受能力、如何引起學生發生興趣而非敷衍上班上學,亦須考慮學生之智力如何啟發、接受,因而校方初期只挑選小學三年級之學生開始授課,並由初級課程逐漸推展至高級,學生亦逐漸由三年級慢慢學到初級中學,讓全體有興趣學習智能教育之學生由小孩子到青少年均能參與、學識此智能教育課程,而這樣逐級遞增更能讓孩子們熟悉智能教育之重要性。

為了知道沁源慈善基金會所捐贈之善款如何運作, 沁源慈善基金會於二零二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組織了一行十九人志願者到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參加他們之智能教育開班典禮。

智能教育班之課室設於一幢新建教學樓之樓房獨立間,一班分為八小組,每組五學生同時參與商討如何操作電腦、如何設計動畫、如何以動畫形式對答晝面所呈現之內容等。

當我們這批志願者到達學校參加他們之開班典禮時,智能教育班己開班授課,雖說該班只開設了短短數天,但學生們已能熟練操作電腦並能設計出簡單動畫,動畫內之人物、動物更有對話和問答,由此可知孩子們之頭腦如何靈活,天資如何聰穎。

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同寅和支持者們誠摯地希望今次把智能教育推展到湘西,更希望能把此新穎教育啟發湘西之土家族、苗族孩子們之智能,讓孩子們知道人工智能在今天社會之重要性,讓他們完成學業後能把今天所學貢獻給社會、國家。

當我們完成開班典禮後,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成員由校長陪同下參觀他們之留守兒童宿舍和食堂。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現有留守兒童共256人,全無父母、親人照顧之孩子廣達88人,在此88人中絕大部分留在學校寄宿由老師們照顧其茯起居飲食,在我們沁源成員參觀其留守兒童宿舍時我們留意到孩子們之棉被是新的、厚厚的,應足夠禦寒保暖,但底層之褥套則十分單簿,不足以防禦嚴寒冬季。校長告訴我們參觀宿舍成員孩子們之新棉被是由一個慈善基構所捐贈,但他們捐贈新棉被時忽略褥套,因而孩子們在冬季皆感到上暖下寒,校長希望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能為孩子們捐贈不少於五十套墊褥、讓孩子們能過一個溫暖冬天,因湘西地處高寒山區,冬季氣溫常在零下數度,再加山區寒風猛烈,人體感觸寒意比平原更甚,對此要求,陪同校長參觀之沁源成員不能作答只能把意見反映與會方。

沁源慈善基金會成員除了參觀留守兒童宿舍外,還到食堂參觀。

孩子們之午膳食譜十分簡單,除了白飯任食無限制外,五、六款鎹裡,素菜則佔了絕大多數,其中青菜二款、酸菜一款、雞蛋番茄一款、肉炒菜一款,除此之外還有清萊湯任由添加,就算如此簡單膳食,孩子們之午膳每月仍須一百餘元,此數對於一個山區農民家庭來說亦算不菲,而此等膳食對於一個正在發育之孩子來說可算不夠,但亦無可奈何。

總的來說,今次沁源慈善基金會之眾多志願者、支持者來說見到我們所籌募之善款真真正正是用在刀刃上,沒有浪費捐資者一分一毫,善款是用得其所。

憶湘西之二 —- 湘西歷史

笫一次到湘西當志願者時對湘西全無認識,但到湘西後首先是對她之優美風景留下難忘眷戀,同時亦對土家族、苗族別具風味之臘肉、山珍、野菜不能忘懷,隨後之歲月更感他們對我們這些來自香港之志願者付出無限信任,他們之熱情招待使我們這些來自遠方之人倍感溫馨,這一切皆是我當年能感受和讓我能留在湘西一段長時間當志願者之原因之一。

事隔近二十年我於二零一八年和一批自願者重到花垣,重遊茶峒古鎮,又走進一腳踏三省之三不管島,可算感觸良多。

回想當年初到花垣時只感那古舊市集無什特別,只是一條古舊鄉村,後經當地志願者、教育局人員介紹、再領我乘船沿河參觀看到懸崖上“邊城”兩字時,才知自己對湘西之認知淺薄、貧乏、無知,因連大名鼎鼎作家沈從文亦不知是何許人,後來回到香港買了沈從文所著作之書,看到他所寫之—-湘行散記、長河、邊城等文章,才知沈從文在上世紀初葉已是文壇巨匠、是位大名鼎鼎作家。

邊城所敘述渡船上之茶峒古鎮人物不單古樸純真,還完整地描述百年前船夫起落貨時大聲呼喚口號,文章敘述了二兩米酒之歡樂、友情,更使人領會當年湘西茶峒之人純真古樸,亦知茶峒曾是湖南、貴州、四川三省貨物集散地。

翠翠這位船家女孩生不逢時,沒有百年後像現代人如此開放、文明,致令大老、二老兄弟倆不能如願走進完美境界,更看到翠翠不能走進幸福園,到今天重看矗立於孤島上之翠翠像,更使人傷感。

湘西雖是少數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但她和雲南邊陲地之少數民族不同,雲南之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化,他們不單領會不到漢民族之先進文明、農耕技術,更受到當年漢民族之土豪劣紳欺淩,因此雲南邊陲地區之少數民族遠較湘西之土家族、苗族落後,直到今天,湘西之土家族、苗族不論在教育、文化、經濟發展上雖比漢族沿海聚居地為慢,但仍比雲南邊陲地為高。

在湘西,除了優美之自然風光外,仍有數之不盡之文化遺產讓遊人參觀,她之老司城遺址、裡耶古城遺址、不二門遺址、四方城遺址、裡耶戰國遺址等皆是千百年前土家族、苗族人民留下來之瑰寶,總的一句,湘西絕不是一塊蠻荒地,她遠在二、三千年前已孕育出商周文化、戰國荊楚文明。

土司城遺址展示了土家族人民遠在數百年前就創立了自己之王朝,王朝在鼎盛期管轄大片土地和數以百萬計人民,遺址留下之建築物訴盡了土家族人民統治湘西數百年輝煌史,讓外人知道湘西土家族和中原漢族曾是同步發展民族,只是後來由於漢民族生活於沿海族群較多,對外接觸頻繁,因而發展速度遠較居於深山大澤之土家族、苗族人民快,最後更把他們遠遠拋離,但不論最終結果如何,土司城遺址亦足以証明當年土家族人民如何和中原漢族人民、王朝聯系和後來發展方向。

裡耶古城遺址位於湘面龍山縣,裡耶始建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後被秦國攻佔,遺址後被人知是由於二十年前在裡耶出土了近四萬枚秦簡而聞名於世,這三萬四千四百枚秦簡盡顯裡耶當年曾為湘西之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是湖南境內唯一一處既傳承了秦漢文化,又融合了巴蜀文化、土家文化之古城。

不二門遺址就在永順縣國家森林公園內,遺址所留下之資料可朔到商周時代,亦即三千多年前古代事物。

總的一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絕不是蠻荒地,她不單有武陵源延綿伸展之自然景色,還有土司城遺址、四方城遺址、裡耶戰國遺址、裡耶大板遺址等,那些古遺址、建築皆是千百年前先民遺留下來之瑰寶,雖然今天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比漢民族一些地區發展較為緩慢、落後,但她絕不是一塊蠻荒地,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之將來,湘西將會和中國其他地區一樣走上繁榮昌盛之路。

憶湘西之一 —- 湘西美 

第一次認識湘西是一九九八年長江水災後,那時我還未退休,經濟還算可以,由於當年長江水災期間我每天都留意長江流域所發生事,亦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那些民房、學校被洪水沖塌災情、看到無數災民、學生流離失所和失學情況,災情之慘烈令到自己內心甚感難過,因而想到盡點棉力捐資重建一所倒塌學校,幫助失學兒童,而剛巧我們公司人事部認識一位助學志願者,再經人事部介紹由該志願者推薦讓我捐資在湘西之桑植縣重建了我所捐資興建之第一所學校,亦由那時開始,我和桑植縣甚至整個湘西結下不解之緣,特別是花垣、保靖、桑植三縣留下我不少足印、結下不解之緣。

隨著認識湘西,我退休後亦隨該志願者走上助學道,並在上述三縣進進出出長達數年之久,直至二零零五年我專心搞籌款活動才離開那美麗湘西,離開那共事多年之當地志願者。

湘西地處武陵源山脈,由於地殼運動,原是汪洋大海之武陵源不斷變化、雕琢,變出今天武陵源之砂岩、峰林秀麗景區,讓武陵源擁有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於一身,讓張家界景區聞名遐邇、聞名於世。

當我在湘西那段長達數年助學時間,我曾到過不少風景絕美之山山水水、河流溪澗、崇山峻嶺、休閑農舍、民居、民宿等地,但由於湘西地域廣闊,因而仍有不少名勝古蹟只聞其名而無暇參觀。

湘西,在那數年助學志願者期間,我雖付出了時間和金錢,但亦令我除了難以忘懷她之美景外,還有她之美食亦令我念念不忘,她之美食包括讓我嚐盡了土家族、苗族同胞所自製之薰肉、臘腸、野菜,新鮮野生磨菇、還吃了一些別處所無之野味,這些大山美食在我們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人皆是難得一見、難得一嚐之農家菜,湘西之農家美食讓我知道何謂全無污染之食物、亦使我知道何謂山珍、野味。

湘西,很多人到湘西只認識她之自然風光而忽略了她之人文底蘊,其實湘西所蘊藏之少數民族文化、戲曲、雕刻等藝術可算多采多姿,是我們值得欣賞、學習、挖掘之文化寶庫,只是由於歷史原因而被我們一般閑人所忽視,但是若你踏足湘西,你就會見到她之民居絕不遜色中國任何其他民居所建之藝術結構,他們民居之雕刻細緻在古建築群和古遺址皆表露無遺,是我們中華民族之瑰寶。

亦由於歷史原因,在中華大地上絕大多數平原和肥沃土地皆被漢族佔據,少數民族則走進崇山峻嶺、小河溪澗地,而湘西之土家族和苗族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聚居武陵源這塊貧瘠、資源缺乏但美麗之崇山峻嶺間,他們還是生生不息在這塊地生活了千百年,在缺少資源之土地留下數之不盡、說之不完文化、藝術遺產,例如她們引以為傲之老司城遺址、不二門遺址、里耶古城遺址、四方城遺址、里耶里戰國遺址、里耶大板遺址和它之古墓群等皆是千百年前為我們留下來之瑰寶,這些瑰寶讓我們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遠古時代和二、三千年前戰國時代之荊楚文化發展過程,讓我們明瞭土家族、苗族歷史淵源,她是我們中華民族史上重要一環而非脫節。

在中國,不少少數民族沒有文字,土家族和苗族之歷史亦是由口頭傳說、詩歌等留傳下來,如果你到過貴州之西江苗寨,你就有機會聽到苗族老人唱出一首完整版之苗族歷史詩歌,而土家族亦如此,歷史是由口頭傳說、詩歌而留傳下來,雖無文字但仍不失他們之過去輝煌、滄桑、苦難歷程,因此若人們到了湘西,除了欣賞她之自然風光,還要看看他們之古遺蹟,了解湘西之文化、藝術和對中華民族之貢献、影響。

緣結湘西

成立沁源慈善基金會初心是想幫助偏遠地區貧窮而好學之少數民族孩子在完成九年免費教育後再提升他們所需,亦因此當沁源慈善基金會於二零一七年冬成立時即走向中國邊陲地之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創辦邊陲地區從來沒有之希望班、幫助家境困難之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孩子升讀高級中學升讀大學,繼而創辦邊陲地區從未有、更未聽聞之智能教育,而事實亦証明在過去之六年,雖經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撓亂,我們還是對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開辦了八班希望班,為四百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孩子完成三年高級中學課程,再把他們送進高考試場,隨後再把那些考進一本和二本大學之孩子送進大學,讓他們完成大學夢,走進社會,做個有益於他們族群、社會、國家之人。

由於沁源慈善基金會在邊陲地區已立足六年,希望班、智能教育、資助大學生亦順利進行,今後照此模式繼續運行則可,但沁源人之初心是想盡其棉力幫助更多少數民族孩子提高智能、走進社會,因此擴展資助地區就提到我們沁源人之議事日程,而擴展就須找尋新資助區,找尋一個適合我們沁源人成立初心、宗旨之地。湘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進入我們視野、考慮、選出。

湘西,早在沁源慈善基金會成立前之一九九八年就已有我們沁源人踏足於湘西之桑植、花垣、保靖三縣。到二零一八年、二零一九年,我們沁源人又組織了兩次步行走進花垣茶峒古鎮和土司府,看到沈從文所描述之邊城、看到茶峒古鎮之水鄉、碼頭、更看翠翠之雕像和沈從文所描述之事蹟,更看到土家族人統治湘西長達四百多年之土司府,隨後我們又捐贈了一大批寒衣給永順縣之列夕、澤家九年一貫制兩所學校之貧困學生,讓同學們過上一個溫暖冬天,只是由於過去三年疫情關係,我們才中斷湘西行程,而今疫情已過,重返湘西又提到我們沁源人之議事日程,因此對於我們沁源人來說,湘西並不陌生。

沁源人之宗旨是沒有經過實地考察、調查就決不輕言資助、特別是考慮長期資助地區,因此沁源慈善基金會董事會於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遺派楊繼祖和楊坤到湘西永順縣和張家界市永定區進行一次實地考察,考察該地是否值得投放資源去幫助那些土家族、苗族孩子。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

永順縣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縣土地面積廣達三千八百餘平方公里,早年人口統計己高達四十九萬餘,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百分之八十六,土家族又佔少數民族人口百分八十九亦即三十七萬餘,次為苗族,佔少數民族人口百分之十一亦近五萬,因此可以說永順縣是完全符合沁源慈善基金會以幫助少數民族為主之初心和宗旨。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離縣城約二十公里,車道雖地處深山峽谷、彎道建延,但道跎還算良好,車行約二十分鐘即到縣城。

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現有學生一千一百餘人,其中初級中學學生三百五十人,餘為小學再加小量幼兒園學生,教學老師則高達一百一十名。

在和校方討論資助項目時,智能教育亦是重點討論範圍之一,因現今社會對自動化已越來越重視,例如在香港這個教育較為發達地區,小學、甚至幼兒園亦己在學習自動化玩具,但智能教育在中國仍未普及,不單在中國邊陲地區是新鮮事物,連地處內陸之湘西中學亦不知智能教育為何物,因此可以說智能教育對少數民族地區而言可算鮮為人知,亦因此當沁源代表和校方討論學校所需時校方希望沁源慈善基金會能對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幫上一把,把智能教育課程搞上去,對此我們沁源人亦樂意為地處湖南偏遠之湘西山區助把力,把這新鮮事物帶進澤家、帶進湘西,讓土家族、苗族孩子們和中國其他大城市孩子們一樣能有機會學習先進課程,把先進的智能教育距離拉近。

要把智能教育推進至偏遠、地處群山環抱之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供應教材,完善電腦設施、師資培訓則完全不可少之項目,經過沁源慈善基金會董事會同意,我們將會盡快安排、供應學校所需,讓校方盡快、推行此新韻項目。

永順縣第二中學

永順縣第二中學座落於縣城中央,但由於整個縣城都是建於大山斜坡上,因此永順二中亦無可避免建於斜坡地。

由於學校土地面積不大,教學樓只能向上發展,因此永順二中之兩座教學樓皆為六層,一座是用作初級中學,另一座是高級中學。

永順二中現有學生二千八百餘,其中高級中學學生一千八百餘,初級中學之學生略少,而學校老師則共有二百五十餘,師生比例近十一比一,師資可算充裕。

在和校長、老師交流中得知在校之貧困、等待支援之學生則高達六百餘,其原因是永順縣地處湘西崇山峻嶺、生產資源貧乏地,人民生活較苦,因而貧困學生比例遠較其他地區多。

亦由於校內貧困孩子較多,因此校方希望沁源能幫助、支援那些貧困而能考上大學一本和二本之學生,讓那些孩子能圓他們之大學夢。

對於上述要求,此我們希望校方能提供更長細資料給我們,讓我們參考,若認可我們就在來年高考後進行家訪、對申請者作一次實地考察以確認能否資助,當然亦須看我們之資源分配能資助多少學生。

張家界合作橋鄉中心小學

沁源慈善基金會之代表於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十四日下午應邀到訪張家界永定區合作橋鄉中心小學。

合作橋鄉中心小學地處張家界市永定區、慈利縣、武陵區三地交界,學校遠離繁盛市區,位於群山環抱中央,學校共有學生三百五十二名,包括下轄三所遠處深山老林小學,而那三所細小學校每所只有數名至十餘名學生,教師只有一或三、四名,真正是“老年”教學點。

在中心小學之三百餘學生中,留守兒童多達二百餘人,而少人照顧之留守兒童則有一百五十二名,亦由於此一百五十二名孩子少人照顧,因而必須住校並由老師照顧其起居飲食。

九年免費教育雖免收學費、書雜費但不包括學生膳食和住宿,因此那批住校留守兒童在理論上應繳交住宿和膳食費與學校,但可惜由於某種特殊原因,可能父母雖在外工作但無固定收入、又或無家可歸兒童,因此不少孩子家長或無直屬家長長期沒繳交住宿、膳食費,造成校方不勝負荷,因此校方請求沁源慈善基金會幫助那批全無依靠之留守兒童,讓孩子們安心住校、讓校方老師們更好照顧那批可憐孩子。

對於校方上述要求,我們沁源人聽到亦培感難過,因而請求校方列舉清單,詳細把那批沒有繳交膳食、住宿費兒童之資料交給沁源慈善基金會考慮是否能給予適當資助,再造訪該批兒童家以便作出如何資助,為那批可憐孩子減少痛苦、為學校減輕不必要負擔。

雖然沁源代表造訪了澤家九年一貫制學校,亦造訪了永順縣第二中學,同時亦訪問了合作橋鄉中心小學,但如何資助和能否資助則要沁源慈善基金會再派員作一次實地考察才能最後決定和如何實施。

湘西,二十多年後仍有如此眾多問題仍未解決,由此可知助學是一件永不停息之工作。

絕美湘西

提起湘西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湘西是在何處,但若提起劉曉慶所演之芙蓉鎮、沈從文所寫之邊城、旅遊熱點鳳凰古鎮和聞名遐邇之張家界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湘西就是那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之絕美地。

湘西,她之全名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她所轄之地共一萬五千四百七十平方公里,人口二百六十餘萬,州首府為吉首市,下轄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七縣。

除了上述一市七縣,在廣義來說桑植縣和張家界亦原屬湘西,只是後來張家界改為地級市才把張家界和桑植劃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才由原八縣二市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縮小為現今之—-七縣一市和二百六十餘萬人。

由於湘西地處武陵源山脈,她之美絕不限於張家界、鳳凰古城等早被開發之旅遊點,她還有數之不清溶洞,例如九天玄女洞、號稱亞洲最大之黃龍洞,洞穴不單宏大,還有流溪,要在黃龍洞走一遭包括乘船非三小時不能完成,湘西還有數不清峽谷、清泉、瀑布,同時亦有大量自然及人文景觀、遠古遺跡。

在過去之千百年,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在湘西建了不少古村寨、古建築群,雖然有些古村寨、古建築群現今已變成旅遊區,例如王村就變成芙蓉鎮,鳳凰古鎮亦今非昔比,張家界變成旅遊熱點,但仍有不少古村寨、古建築群未被人知、未被開發,至今仍保留原貌而無改容,她們就是沈從文所寫之邊城—-茶峒古鎮、河邊之獨腳樓、王村附近之酉水晝廊等就千百年都不變。亦有封建皇朝遺留下來之土家族統治整個湘西長達四百多年土司府,只是由於那些美麗古村寨、古建築群遠離交通要道、探訪困難,因而未被開發、未被人知,倘若有朝一日交通改善,人們容易來到花垣、來到永順、保靖、土司府等自然景區、村寨和古蹟等地,遊人將會看到沈從文所述說之邊城地—-花垣茶峒古鎮、看到翠翠之雕像、亦毛無疑問會看到河邊獨腳樓、土司府等地,遊人將禁會被那些獨特古村寨、獨腳樓、古建築群、古土家族、苗族文化所吸引、迷倒。

我不知有多少人看過沈從文所寫之邊城,但書內描述之古老樓房、女孩背靠樓內美人椅觀看河邊船來船往之細膩景象,再遐想到河邊船家如何呼喚船隻靠岸、搬運工人大聲呼叫、兄弟如何同時愛上翠翠等形象所吸引、讓遊人回到百年前茶峒鎮之古老現象,亦是旅遊人士之一樂。

湘西,她之美是別地所無,她之美是因民族特色而存在,是別具風情、文化之土家族、苗族傳統,其人文風貌是其他地方所無,特別是在文化、藝術方面亦是別的地方不能代替,游人到了湘西就領會到當年沈從文為何如此細膩描述湘西之美是絕不誇張、絕不虛談之文章。

湘西除了自然風光、古建築群、傳統藝術為詩人墨客所描繪外,她還有不少獨特土家族、苗族文化值得遊人鑒賞,例如她之祭祀、婚喪禮儀、赶屍,巫儺文化等亦是別處難以找到,只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才能看到、領會到她們之獨特處。

湘西,你去過未?若你仍未到過湘西,你不妨抽一星期到湘西一遊,你可不到張家界、不到鳳凰古城、亦不到芙蓉鎮參觀那些旅遊熱點,你只到花垣見見沈從文所寫之邊城,見見那土家族統治湘西長達四百多年之土司府,走進獨腳樓村寨領會土家族、苗族人如何能在河邊渡過他們千百年之漫長歲月,當你到了湘西、走完一遍湘西你就會感到不枉此行。

座談會在檳城、吉隆坡

為馬來西亞助學團體講述香港助學事                    

早在今年八月我就收到一份邀請電郵,邀請我到馬來西亞檳城為馬來西亞中國銀行志工團講講有關港人在支援內地希望工程和現在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支援邊陲地區少數民族教育事,由於當時我早已預定中亞之旅,因而直到十月上旬才能動身到檳城和他們會面。

我於十月十二日離開香港,十三日就和馬來西亞中國銀行之志工團開了一個座談會,座談會主要介紹香港在過去二、三十年來對中國偏遠山區助學事蹟,同時亦講述我們沁源人為何會到偏遠之邊陲地區幫助少數民族教育事,聽講者皆為我們香港義工為中國貧困地區孩子教育之無私付出而感動,亦明白當年中國仍在初步發展、國家經濟仍未富裕,孩子所受之教育仍局限於城市和少數地區,因而籌集民間資源為農村和偏遠地區辦學乃當年實際環境所需。

當日我所講述之內容包括:

重建危校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和今世紀初期,香港助學團體主要任務是視察瀕臨倒塌之危校和重建學校,而我講述之內容就是經我自己視察、建議、重建、驗收之學校,同時我亦講到自中國經濟發展至能夠拿出更多資源投放於教育事業時,國家就投放大量資源把大批危校、舊校拆除重建,因而現今危校在中國己不復存,代之而起的是明亮寬敞、設備完善課室。

講述重建危校時我曾用圖片介紹當年我所見之危校慘況,展示出當年孩子們讀書難之苦。

資助學生

對資助學生方面,我亦講到當年農民家庭就算為孩子拿出區區六十元書雜費亦感困難,遑論把孩子送到中學、大學,因此香港不少助學團體為孩子們支付書雜費、支付初級中學學費,後來更資助學生進入大學以圓他們之大學夢。

沁源為何會走到邊陲地區

我用較長時間講述那些直過民族如何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二十世紀,他們之苦決不足為外人道,他們不單生活於大山深處無人問津,更重要的是他們原來之文化水平就遠較漢民族為低,更由於經濟來源單一是農產品,更甚者他們之農產品因交通閉塞而賣不出,因而不少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完成初級中學九年免費教育後就無力再供孩子們升讀高級中學,遑論大學?

沁源慈善基金會就為邊陲地區孩子們開設希望班,希望班是為貧窮而好學之孩子們解決升讀高級中學問題。

我對馬來西亞中國銀行志工團更講到沁源慈善基金會除了創辦希望班外,還為邊陲地區之孩子們開設智能教育班,智能教育是讓邊陲地區孩子們知道今天除了傳統書本外,智能教育已成為一門不可缺少之課程。

總的來說,我為馬來西亞中國銀行助學志工團所講之內容就是我們已做或在做之助學事。

今次在檳城聽我講希望工程和沁源慈善基金會助學事蹟共三十餘人,他們有來自吉隆坡中國銀行之志願者,亦有當地助學義工。

十月十四日來自吉隆坡之馬來西亞中國銀行志工團安排了一場互動活動,活動主要對象是檳城恆毅中學之高中六年級學生,主題是百萬“福”翁理財工作坊,讓年青人了解理財同時也推動植物性飲食,其目的在於健康和愛護地球,這就是“福” 的由來。

當我完成檳城介紹希望工程和沁源慈善基金會助學理念後,我和吉隆坡之中國銀行志願者一齊回到吉隆坡,並於十月十七日在吉隆坡中國銀行同樣開了另一場座談會介紹中國希望工程和我們沁源人之助學理念,當晚到場人士不多,只有二十餘人,但中國銀行連線到他們職員電腦讓銀行其他職員—-據知線上聽講也有七十人左右—-也瞭解到中國當年貧困地區之教事和今天少數民族所需要。

舉步維艱之華文教育

馬來西亞之華校

二零二三年八月收到一份邀請電郵,電郵邀請我到馬來西亞檳城講述有關香港人支援內地希望工程和現今我們在沁源慈善基金會支援邊陲地區少數民族教育事,由於當時我預定到中亞旅遊,因而直到十月上旬才能動身到檳城。

我於十月十二日離開香港,十三日就和馬來西亞志願者開了一次座談會,與會時我詳細介紹了香港在過去二十多三十年對中國偏遠山區助學事,同時亦講述沁源人為何決定資助邊陲地區少數民族教育,到會者十分感動我們香港義工們為中國貧困地區教育付出,亦明白當年中國仍在初步發展階段,國家急需籌集民間資源辦學。

到會聽講希望工程和沁源慈善基金會對中國邊陲地區助學事共有三十餘人,他們有來自吉隆坡中國銀行助學組織二十餘人,餘為當地志願者。

除了我講述希望工程和沁源助學事蹟外,中國銀行助學團更於十月十四日安排了一場互動活動,活動主要對象為當地恆毅獨立中學之中學六年級學生,主題是在學業、走進社會後如何能成為百萬富翁、如何能為社會服務和保障自己生活。

當完成檳城活動後我和中國銀行志願者一齊回到吉隆坡,並於十月十六日晚在吉隆坡中國銀行同樣介紹了一次中國希望工程和我們沁源人之助學理念,當晚到場聽眾只有二十餘人,但中國銀行連線到他們職員電腦讓其他職員也瞭解到中國當年貧困地區之教育事和今天少數民族所需之資助。

綜觀整個世界,馬來西亞並不是華僑、華人最多之國家,據二零二零年馬來西亞人口統計,華僑、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二點四,亦即華僑、華人共有六百九十萬,以單一數字算,其數量不可謂不大,但仍比泰國、印尼等華人、華裔過千萬為低,比美國二零一八年統計五百一十八萬為高。

但是,在華文教育方面,馬來西亞雖遭到同樣政治因素不能自由發展,但仍有一千三百零二所小學、六十所獨立中學再加三所分校和一所大學、大學學院,其教育質素和學校數量仍是現今華僑、華人所在國家、地區中學校最好、最多之一個華人、華文教育國家。

在二零二三年十月十六日上午,我有幸得中國銀行助學團主席帶領造訪由華人所創辦、位於吉隆坡之董總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和新紀元大學學院。

蒙董總副執行長、總務處兼質料與檔案局局主任鐘偉前先生接待,他為我播放了一輯馬來西亞華文、華校成長過程電影,並詳細介紹擁護、創辦華文大學、南方大學先驅者陳六使先生生平,陳六使先生為華文教育付出不惜丟掉公民權之生平事蹟,他為華文教育而貢獻一生,今天華文教育能在馬來西亞生根、開花結果、能寫成洋洋灑灑千萬字之華文教育血淚史是馬來西亞華文先賢們所作之貢獻分不開。

除了陳六使先生之動人事蹟外,亦介紹了林連玉先生亦畢生為華文教育不惜丟掉公民權而捍衛華文教育事蹟。

今天全馬來西亞有六十加三所獨立中學,此六十三所獨立中學也是馬來西亞政府所容許之極限,當政者不容許再增華文中學,還幸華人能運用數字遊戲,學校不能增加就用分校名義彌補空缺,因此現今馬來西亞華文中學實際有六十三所而非六十,由此可知華文教育在海外所遇之困難多大。

馬來西亞之華文學校、不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皆有其董事會監管營運,營運經費皆由董事會成員想辦法籌募得來,由此亦明白馬來西亞之小學、獨立中學、大學營運之困難。

學校之營運經費從何而來?向富有華人籌募助學善款是其中一環,但華人仍用傳統辦法向社會大眾籌募。

我們香港人用腳籌募助學善款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據我所知,但馬來西亞之華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在彭亨州各市、縣推動義跑,義跑活動由州府推廣到各縣,所籌之善款皆用作學校教育營運經費。副執行長鐘老師還告訴我,令他們這些組織者最為感動的不單是大額捐資者,更有那些腳踏車之三輪車夫、低下層勞動者等,他們拿著一分一毛捐獻出來,那一分一毛皆染上他們之血和汗,華文教育若沒有這些千千萬萬低下階層支持決不能辦好,直至今天,華文教育仍是在廣大華人群體支持下才能不停營運、走下去。

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所遇之困難可以看到,海外華文學校若沒先賢們之努力,沒有他們忘不了華夏子孫之根的思維是辦不好華文教育,我在新紀元大學圖書館裡看到不少剪報和報導,剪報和報導皆敘述先驅們為華文之存在、發展貢獻出他們一生,這些為華文教育生存不滅之人真令人肅然起敬,像我這樣微不足道之助學者根本不足以站在講台上介紹助學事蹟。

今天,由於中國之發展,華文已被世界各國認識到其重要性,當我在檳城恆毅中學參與學生互動時就見到不少非華裔孩子在學習華文,從膚色看,他們有馬來人、亦有印度裔人,由此可以看到華文教育是包容海量,任何種族、膚色孩子皆可享受博大精深之中華文化。

華文,一種歷久常新之傳播文字,是她把人類歷史、知識傳播於後世,她之文將永存於世而、像不滅火炬不停在燃燒。

*其中兩幀圖片取材於網頁

華人與華校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不同膚色不同民族,若一個民族要傳承他的歷史,口頭傳說是一種方式,例如在中國就有不少少數民族以口語、詩歌敘述他們之歷史,苗族、佤族、基諾族、布依族、拉祜族等就是以語言、朗誦詩歌來描述他們祖先如何走進世界。但是,口頭傳說、朗誦詩歌有其局限性,年代久遠就慢慢會殘缺不全甚至流失,因而文字紀錄歷史就變成不可缺少之典範。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甚至更長歷史,我們能把數千年歷史詳細紀錄下來是我們的文字功勞,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我們之史紀、不能有以三百八十多人抄寫歷時十三栽之四庫全書、更沒有二萬八千七百卷之永樂大典,因此文字對一個民族之歷史紀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歷史原因,現今華僑、華人居於全球一百多國家和地區,人數廣達六千餘萬,佔全球總人口七十六億之零點八,其數量不可謂不驚人,但在此六千多萬華人中東南亞各國就佔了海外華人總數一半以上,其次才是北美洲。

如何傳承中文化就擺在海外學者面前:

由於近代政治因素,東南亞不少國家之華文教育皆在舉步維艱階段,但華文知識份子仍不屈不撓在困難中扮演其角色,把華文教育延續下去,例如地處偏遠地區之緬北、泰北、老撾等華文學校,老師工資雖然低微不足以糊口,教學設施簡陋無以復加,無電無水,但教師仍嚴守崗位而不退,這就是中華民族知識份子之可貴處。

由於中國近數十年經濟急速發展,投入教育資源加大,就算偏遠、邊陲地區亦無破爛學校,早年之代課老師亦已近絕跡,他們不是轉正就是由正規師範大學、師範學院老師代替,細小之學校亦被合併到較大之學校,九年免費教育早己實施,一些富裕地區更有十二年免費教育,從前無書讀、破爛學校之慘況已一掃無遺,因此教近年有不少香港助學團體轉到緬北、泰北、老撾等地去幫助那些孤立無援之華文學校教育,幫助他們重建破爛危校、改善教育設施,為他們遠處荒涼地增添生氣,這亦是當年我們助學團體、希望工程之初心,是我們忘不了應做之事。

在中國西南方邊陲地區,由於歷史原因,國境邊界長期沒劃分,特別是中緬邊界由於早年緬甸曾為英國殖民地,中國邊境不停遭受英國殖民者侵犯,邊界不停被侵蝕,原有之中國人民被劃分為緬甸區,例如果敢地,居民多為漢民族,但由於清皇朝積弱無力反抗英帝國,果敢地區就變成緬甸聯邦一部份,而漢民族就變成果敢族,漢文就變成果文,這是我們國家積弱的悲哀,但是不論英國殖民者如何壓迫,漢文化、語言直到今天仍在此中緬邊境通行無阻,這証明華文之強韌性歷久不衰。

現今不論在緬北果敢地區、佤邦地區,泰北地區還是老撾北部,華文教育仍在困難中前進,炎黃子孫仍不忘自己之根,不忘自己之文化,仍世世代代把華文遺傳下去,讓下一代知道自己來自何方,這就是中華民族知識份子之不屈不撓堅韌性。

隨著中國近年經濟急促發展,現今華文不單是海外華夏子孫學習之文字,連不少外國亦把華文列作他們之國內教科書,據聯合國二零二一年統計,全球有一百八十多國家展開中文教育,七十五國家將中文納入他們之教育體系,四千多所大學設立中文系,有七萬五千多所主流中、小學在他們國家教授華文,其漢語熱可算蓆捲全球,由此可以看到沿用數千年之華文不單在中華大地歷久不衰,在中華大地外亦被他們接納,華文、炎黃子孫不可忘記之古老而新韻文字,同時亦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愛之瑰寶。

在過去百多年,當中國積弱被外國人欺凌時,不論華人知識份子如何努力,華文教育所遇之困難決非筆墨所能形容,只能用一句欲哭無淚來表達當年知識份子之遭遇,現今海外華校雖非一帆風順,但由於中國急速發展,華文、漢語熱在世界各地決非即興而將是歷久不衰。

*部分圖片取材於網頁。

華僑、華人、華文化

華文教育在國外—-前言

近日承蒙馬來西亞中國銀行助學團體邀請到檳城和吉隆坡講了兩場有關中國希望工程和沁源慈善基金會為何會到中國邊陲地區幫助少數民族助學事,有感華文教育在外國之舉步維艱,因而勾起思潮講講華人為何千里、萬里迢迢走到遙遠他鄉,在遙遠他鄉如何保存華文化。

從網上不難看到現今有六千多萬華僑、華人留在海外,而這六千多萬華僑、華人在這千百年來他們是懷著何種心情對待自己之根,對待中華文化之傳承,為何會有六千多萬華僑、華人留在海外,我不知詳情,但總離不開下面。

戰爭,中國之五千年歷史亦離不開戰爭,不論夏、商、周之改朝換代或秦朝橫掃六國,戰爭帶給人民之苦難正是罄竹難書,但那時之戰亂只局限於中原、北方,南方之荊楚、福建、兩廣、海南島還算安靜。

自劉邦取代秦皇朝建立漢皇朝後,人民才有短暫安息,但晉朝八王之亂再次把社會短暫安寧打亂,北方之游牧民族開始南侵,南北朝對立近四百年,隨後之百千年更有五胡亂華,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南侵,中原人民再次遭受難以言傳之摧殘,向南逃亡之民眾像潮水一樣湧向南方、遠走他鄉、遠離戰火,逃向當年還沒受到戰火波及之荊楚大地、逃向被中原人視為南蠻之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等地。

千百年來,中原人民不單從中原腹地走到當年之南方荒蕪之地,更走到海外人地生疏之東南亞、南太平洋、美汌、歐洲等地。

當先輩們逃離中原戰火時,他們亦帶來了先進之中原文化到那仍未開發之南方荒蕪地,把漢民族之先進文化帶進人地生疏之南方、海外,成就了千百年漢文化在南方、海外不斷發展、綿延不衰。

炎黃子孫不論走到那裡,他們都忘不了自己之根,忘不了祖先遺訓,千百年來仍保留祖先之習俗、禮儀、文化,讓一代代子孫不忘自己來自何方,永懷自己之血脈是炎黃後代,例如早年我曾遠到南太平洋一個小島—-薩摩亞,我在此小島內見到百年前已建、已是殘舊不堪之中華商會,但會內仍有年邁之華人長者看守著先輩們留下之會址,在會內我更遇到一位中年人,他已是小島內之第三、四代華人,他告訴我他之祖父百年前就已遠離家鄉來到此小島謀生,可惜的是他父輩不通文墨,因而到他這代時連祖輩留下之方言、文化也全丟失,他現在只通英語,遑論他的後代,但他仍保留祖輩原有姓氏—–Li–李,仍以擁有中華李姓為榮。

這位第三、四代華人還告訴我當他三十歲時他還帶同他的妻兒子女回到祖輩家鄉廣東省台山縣尋根問祖,找尋他之根、尋他原來姓氏,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他真的找到祖輩留下之遠房兄弟,完成他尋根問祖心愿。

這位遠在南太平洋小島之第三、四代華人找到自己之根,但是再下一代呢?他下一代之兒女雖知他們之根出自何處、但沒有文字紀錄下就會逐漸淡忘,忘記自己從何而來,甚至連李姓亦在不久之將來不復存在。

綜觀世界各地,從中原大地移居或存有大量華僑、華人和華人血統之人是東南亞各國,特別是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緬甸等地。在北美洲、歐洲等地亦有數以千萬計華僑、華人和華裔,他們仍保留不少中原文化、習俗、禮儀,但亦有不少人失去原有姓氏、失去中華民族族群心態。這些失去原來姓氏、族群心態之人多是政治原因,亦由於政治因素,華校、教育機構被迫大多關閉,造成現今仍保留華人習俗、姓氏之人已越來越少,可以預見不久之將來,不少地處遠方、原是炎黃子孫之華裔將被溶入當地民族,失去原來之根。

但是,不管政治因素如何干擾,漢文化仍頑強地在泰北、緬北和老撾北部等地生根,華文教育仍艱苦地生存,華人仍不忘祖先遺訓在那荒涼、窮困地辦起華文學校,讓當地華人子弟牢記自己是炎黃子孫,是漢民族後代,這是我們炎黃子孫不忘自己之根之最好寫照。

有一點值得炎黃子孫安慰之事是近年世界各地不單看到五千年中華文化歷久不衰之堅韌性,更看到中國發展機遇,因而學習華文化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這是可喜現象,到今天,孔子學院、華人子弟學校又在世界各地辦起來,人們可以看到在不遠之將來,華文不單留在炎黃子孫身上,還有無數其他外國族裔會通識華文,華文不單在中國、東南亞再次興盛、發展,還會在遙遠之世界角落開花結果。

*部分圖片取材於網頁。

希望班大有可為

沁源慈善基金會成立於二零一七年,主要任務就是向社會籌募善款用作資助內地邊陲地區貧窮而好學孩子們升讀高級中學以彌補九年免費教育之不足,讓地處大山深處之貧窮孩子們亦有一個完成讀書、大學夢,讓他們有機會走出大山。

在中緬邊陲地之滄源佤族自治縣總人口有十八萬餘,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皆為佤族。西盟佤族自治縣之人口略少、不足十萬,而佤族人則佔百分之九十以上,亦即是說這兩縣之人口皆以佤族為主,是中國少有以少數民族為主體之少數民族地區。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沁源慈善基金會會走進中緬邊境之兩個佤族地區做助學工作?對此我們不能不看看這兩縣之教育情況,而看教育情況之最好的例子就是看看他們每年能有多少學生能走進大學之門。

在早幾年,西盟第一中學亦是全縣唯一設有高級中學之學校學生參加全國高級考試,能考進大學之門之學生只有區區八人,以一個近十萬人口之縣而只有八人能進入大學,其成就之低下可算十分差勁,究其原因:

第一是邊陲地區之學校設施比城市差,第二是家庭較富裕之學生皆跑到城市就讀而非留在本校,因此不論老師們如何努力,同學們之高考成績還是追不上其他發達地區。

到去年,由沁源慈善基金會所成立之希望班有48名學生走進高考試場,但進入大學之門之學生亦只有10名。到今年,另一沁源希望班同學又走進高考試場,今年之成績比起去年可算一大躍進,共有十三位同學進入大學之門。

由上面可以看到在過去兩年只是希望班之同學能走進高級學府就接近或超過以前全校數百學生高考之數,這就証明受資助、貧窮而好學之希望班同學是勤奮、有為、上進孩子。

至於滄源,今年參加高考之沁源慈善基金會希望班同學共有四十八名,同學們取到之學分能走進大學之門之學生竟高達四十七名,這高成績不單令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感到驚奇、興奮,連校方亦感差異,亦由此証明由我們沁源人在邊陲地區所創立之希望班並非我們常認知之 “非名校” 學生高考成績一定比名校差之誤解,亦証明人們常說之一句老話—-窮人孩子早當家—–之語,窮苦孩子們明白讀好書是他們之唯一出路。

現在高考己放榜,同學們亦放下心中包袱準備選讀心儀大學,選擇他們之學科,但是擺在他們面前仍有一巨大難關要通過那就是如何籌集學費、進校之行裝等這筆為數不菲之學費、行裝入學款,此高昂款項對那些貧困孩子家庭來說決不是件輕巧事,亦是他們難以負擔之起動費。

沁源慈善基金會既設立了希望班幫助那些貧窮而好學孩子們進入高級中學,當然希望他們能走進大學之門、完成他們之讀書、大學夢,因此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決定於八月中旬組織一批志願者作家訪團,家訪那些要求資助之學生以決定如何讓這批經過十二年苦讀之孩子們完成他們之高等學府夢。

由上述所展示可以看出,希望班在邊陲、教育較為落後之地區是件大有可為實例,是邊陲地區貧窮孩子們之希望、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