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勐之一篇文章到新冠肺炎感言

近日在沁源網站看到“歸去來兮,一個佤族部落頭人的故事”有關西盟部落頭人之文章,文章所叙之事至今相隔已七十年,但其內容不舊,仍發人深省。

看完“歸去來兮”再回想沁源慈善基金會爲何會對佤族同胞“情有獨鍾”去幫佤族學生呢? 相信大家看過那篇“歸去來兮”後會同意及明白沁源對佤族學生之助學惰是對。

佤族,千百年來受到“大漢族”不同程度欺淩致使佤族同胞對漢族同胞長期持有不信任態度,特別是他們世世代代傳下來之“石頭不能做枕頭、漢人不能交朋友”之祖先遺訓,更能表現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之取捨心態。

在千百年來之民族隔膜下,若非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一場世紀變革,我相信要改變漢族和佤族之間鴻溝絕非易事,可能到今天我們這個二十一世紀時代,佤族人民仍持同樣心態對待漢族人民,而漢族人民亦持大漢族思維去對侍佤族同胞,兩族之間鴻溝仍存,民族互不信賴仍在。

正如歸去來兮文章所述,由于佤族人民聚居于中緬國境邊沿地,千百年來交通閉塞,人民交往斷絕,造成外面世界文明傳不到那偏遠邊陲地,因而雖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世界早已進入訊息化社會,但佤族人民仍生活於洪荒年代之原始社會,連奴隸社會也達不到,其落後可以想像。

但是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希望工程已轟轟烈烈地展開,教育事業在中國貧困、落後地方遍地開花,只是由于佤族同胞聚居於邊陲地,再加千百年來之落後局面决非一朝一夕能改變,因而希望工程雖已開展三十多年,但佤族同胞所聚居之邊陲地教育素質仍遠遠追不上發展地區,而沁源同寅在組織沁源這個助學團體前早已在助學道路上走了近二十年,因看到中國西南邊陲地之教育事業仍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因而決定成立一新助學團體,以幫助邊陲地區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為目的。

既然沁源同寅希望盡其棉力幫助邊陲地區之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為目的,西盟和滄源這兩個佤族同胞聚居地就被選爲首批資助區,希望能幫一幫這片佤族同胞聚居地之教育事業,把這片邊陲地之教育事業和已發展之地區距離拉近,這是我們沁源同寅之初心,亦是我們之心願,同時亦想用“拋磚引玉”心態把更多關心邊陲地區慈善團體引進來,這就是我們沁源同寅在過去三年在西盟和滄源所做之助學事,而在過去三年,進程還屬順利。

但是,人生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之主觀願望和客觀環境總不協調,一場罕見新冠肺炎不單重創武漢、湖北人民日常生活秩序,隨後亦令中國其他各地例如香港、澳門、台灣甚至世界其他地方亦蒙受其苦,這場世紀疫情同時更打亂世界經濟秩序,導致各行各業失業大軍暴增,其禍害不可謂不厲害。

沁源既是一個助學團體,其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組織活動、個人捐資和社會大眾支持才能辦下去,若在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時期,每個助學、慈善團體皆可籌到可觀善款去幫助學生和有需要之人,但今次一場疫情,不單把沁源之原助學籌款計劃打亂,善款數值大減,這一切皆拜此新冠肺炎所賜,亦是無可奈何事。

回頭再說沁源之原計劃,早在去年杪沁源就計劃於今年復活節長假組織一次“徒步西盟永俄湖”活動,但由於年初開始新冠肺炎已肆虐,我們不能不取消此項活動,甚至展望原來期望八月份組織一批志願者參加暑假家訪学生亦可能無望,而復活節假期和八月暑假這兩個活動原是我們沁源籌募助學善款活動之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現今己全部已泡湯無望,只能期待十月份之另一活動“徒步獨龍江、騰沖行”能爲山區貧困孩子籌募到一筆助學善款,作為延續我們之助學理念。

但是,擔心還擔心,工作還要進行,這是由於早在去年十一月前,沁源已確認爲滄源和西盟兩個自治縣開展新一届希望班資助,而兩縣校方亦已展開招收新生工作,因而西盟和滄源之希望班是不能取消,而每一屆希望班開辦後就不能停止,要連續三年直至學生們高級中學畢業爲止,否則延誤學生們學習進程,因此其助學經費不能停,但一場新冠肺炎就打亂沁源之原計劃,只能期望今後加倍努力,把失去之地找回來。

沁源,一個懷著幫助少數民族之助學團體,只能盡期所能完成初心,把助學情懷擴展下去,同時更祈求社會大衆支持,爲邊陲地區教育事盡點力量。

2020.5.4

二十年義工之回顧與前瞻之前瞻

前面寫完四篇酸甜苦辣回顧後就不能不再寫點前瞻,否則和前四篇之主旨文不對題。
其實對我這個年齡之人來說前瞻是有點難,因為自己也不知何時何日會力不從心而不能做下去,但是既然在上一篇之題目是“回顧與前瞻”,再加過去一段長時间都在做著助學工作,地點又是在內陸地方,而且兩年前當我們幾位志同道合義工決定成立一個助學團體—-沁源慈善基金會,再加沁源之宗旨又以幫助少数民族為目的,因此我就不能不勉強再寫點前瞻與各位分享。既然我們這個沁源慈善基金會開宗明義地說明是幫助少数民族,我們就不能不有選擇性地考慮地區。

我國之少数民族不少,共達五十五個,但一些地處中原腹地之少数民族經濟已發展成熟或正在發展,需要幫助之處較少,可是一些偏遠山區少数民族特別是其他助學團體照顧不到之邊陲地,例如中國西南方之雲南邊境,她們地處中缅、中越、中老兩國交界地,遠離經濟發達地區,雖說近年有些邊境口岸區例如德宏州之瑞麗、芒市、红河州之河口等經濟已逐漸走向繁榮,但還有不少地區經濟仍然十分脆弱、仍停滯不前,需要協助之處正多,這亦是我們成立沁源去幫助那些地區之初心。

在過去之二十多年,我曾到過雲南不少地方,可以說各市、區、自治州都走遍,見過不少邊境口岸區,有些口岸區經濟甚為暢旺,例如上述之瑞麗、芒市、河口等,但是,同樣是在邊境地之滄源、西盟、耿馬、孟連、文山等少数民族聚居縣就不同,她們雖有口岸,但他們之邊境貿易量甚少甚至無,再加地處國界劃分地,界外不是大山所隔就是河流橫断,經濟發展較其他邊境地緩慢,人民生活較艱苦,造成不少貧困家庭孩子有讀書難之苦,特別是滄源和西盟這兩個佤族自治縣,這兩個佤族人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仍是個刀耕火種之民族,他們之文化、經濟條件特別差,因此沁源同寅之初心就是希望能為此兩縣籌集善款,幫此兩縣之貧窮孩子讀書、升學,把他們之學識提高一點,讓那些孩子和内陸地區孩子們一樣享受同樣知識教育事業辦上去。

我們應該承認成立一個基金會容易,口頭說說幫助貧窮孩子亦不難,但實踐起來就是另一回事,要實踐初心就要錢,但錢從何來? 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錢就要去找。綜觀世界各地之慈善團體若要給貧窮地區支援,不論金錢和物資皆是從社會上募捐得來,香港之慈善團體亦大例外,特別是助學團體,他們之資源皆是從社會上募捐,而募捐之手段不外乎:

向親友募捐
向較大基金會募捐
舉辦活動籌款


而我們沁源同寅就以上述方法去籌募資源,去實踐我們之初心理念,以下是我們今年之計劃:

2020 年計劃活動

早在 2019 年終前沁源同寅已感到 2019 年因香港社會動蕩而令籌募善款活動停滯不前,籌得之善款大減,因而希望在今年能展開更多活動,籌集更多善款去支持邊陲地區孩子們上學,初步計劃是四月份復活節假期組織一次西盟佤山秘境步行團。五或六月組織一次江西修水縣行。八月滄源、西盟家訪團。十月徒步獨龍江。

但是我們亦看到前面之困難,由於去年社會動蕩,不少人因前景不明而使捐款意欲大減,亦由於捐款意欲減退而可能令参加步行籌款人数不足而被迫取消,這是令我們沁源同寅担心之事,但不管怎樣,助學之步伐不能停滯,就算明知困難亦要迎難而上。

神秘佤山

在上述各活動中,四月份復活節之西盟步行團主要內容是看看神秘佤山之景區如何神秘,看看佤族先民如何遠在三千多年前就繪製了生動崖昼,由這些崖畫可以看出佤族人民並不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所宣傳那样—-野蠻民族,只是由於地理環境而使佤族人民長期與外界隔離,造成他們千百年來皆無外來知識,不知進化,才使他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仍地處刀耕火種環境。西盟除了崖晝,還有魔爺聖地和梭龍湖景區,總之一句,神秘佤山是一處不可多得之行程,亦是了解邊陲地少数民族生活、信仰不可多得之旅。

沁源、太極先鋒江西行

沁源準備在五或六月和陳家太極宗師第十一代傳人冷先鋒師父及他一批徒弟和其他太極拳名家、愛好者到江西修水縣一行。

修水縣地處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點,她離武漢、南昌、長沙三市皆在二百公里範圍內,她是一處紅色革命根據地,亦是佛、道、儒聖地。當参加者到達修水縣時,冷先鋒師父將會和修水縣附近各地和來自江西其他地區之太極拳、太極劍名師在修水體育館舉辦一場太極拳、太極劍觀摩比賽,觀摩比賽之目的是讓江西各地太極拳和太極劍名家們融匯各地之長,使太極拳、太極劍更為發揚光大,是一次極為難得之觀摩比賽,亦是沁源同寅和冷先鋒師父精心策劃之一次江西修水縣行,沁源同寅誠摯地希望一些對太極拳、太極劍之愛好者参加這次江西修水行,不要錯過這次之難得机會。

還有一點不能不提的是冷先鋒師傅乃中國全國武術比賽冠軍,亦是香港武術比賽冠軍。
除此之外,此行包括到中國三大名楼之滕皇閣、岳陽楼参觀,讓參加者領會那“落霞與孤鹜齐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

八月家訪團

沁源同寅將會在八月組織一次家訪學生團,家訪目的地是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家訪目的是確認申請資助升讀大學之學生是否合乎資格升讀大學?是否家庭貧困需要資助?同時亦會和由沁源資助之希望班學生會面交流。
在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縣,沁源慈善基金會皆有資助希望班,而今次家訪亦順便探訪希望班同學,了解他們對希望班之要求、學習、生活,並希望了解希望班之同學們在文科和理科不同班級之間如何溝通。

徒步獨龍江

十月中旬沁源同寅將會再次組織一次徒步獨龍江。
在過去数年,沁源同寅在組織沁源慈善基金會前已和一些步行者走過多次獨龍江,但在現今之沁源朋友中,肯定仍有不少人未去過獨龍江,亦不知獨龍江在那裡。
獨龍江地處雲南省西南邊之傈僳族怒族自治州,她西靠西藏、北為迪慶州亦即現今之香格里拉州、南為緬甸,是一處獨特之地。獨龍江乃獨龍族聚居地,獨龍族人口不多,現今仍不足七千,是中國人口最少民族之一。
在過去数次徒步獨龍江活動中,每次参加人数皆有人滿之患感,當年沁源成立前已有一位沁源組織者連探路一共走過四次獨龍江,由此可知獨龍江地區如何迷人,今年十月希望愛護沁源之朋友們擁躍参加此難得一到之獨龍江,看看那在中國仍有之紋面婦女,見見那獨龍族獨特處。

结尾語

上面已談完沁源在 2020 年之活動計劃,但上述各計劃較為大型,而實際上仍有不少較少和一些活動仍未確定要辦,例如我們已向政府青年事務局申請資助舉辦一次滇港青年學生交流團,若蒙批准,八月份將有二十名香港學生到西盟和佤族學生聯歡、交流。
除申請舉辦滇港學生交流活動外,沁源同寅還希望能在八月份到滄源或西盟舉辦英語露營團,此類露營團主要是希望能為當地學生提高其英語學習能力和對外交談信心,但是由於計劃只是構思,離實施仍有距離,因而不列入已完成計劃程序。

總结一句,2019 年由於香港較為動亂,一切籌款活動皆不如理想,沁源同寅希望在這個 2020 年度能把上述計劃全部實施,把籌款活動重回正軌,這是我們沁源同寅之新一年愿望。

二十年義工回顧與前瞻

人生真如白駒過隙,來去匆匆?

回首一看,二零一九年就這樣被拋過去,若說人生有八、九十年壽命,每年回首一看,越感壽命何其短暫。

歲月如梭,自脫下身上包袱,輕裝上陣當義工,但轉眼間亦過了二十多個年頭,這二十多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回首往事,真令人不勝唏噓。

回顧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義工生涯,讓我嚐盡了人生之酸甜苦辣味,但是若我告訴別人當義工也有苦酸時,可能有人會說那又何必受此不必要之勞什子氣,當那吃力不討好義工?

而事實是在過去之二十多年,我之助學生涯曾走過不少地方,例如遠至河南之桐柏山區,湖南十多二十餘縣市,跟著就由荒凉之甘肅迭部縣走到陝西之吳旗、延安,亦由江西瑞金再到黃土高原、踏上夾金雪山,更行完草地,又到貴州数十縣和青藏高原,踏遍了雲南烏蒙山區十縣一區和滇省全部各市、自治區,近年更多到邊陲各縣,總括一句,這二十多年來為了帮助山區孩子,為了助學,我所走過之道路何止行程萬里,簡直以数萬或十萬里甚至更多更多路程來算。

做義工真有酸甜苦辣味嗎?是的!現在就讓我來說說義工之酸甜苦辣味,讓未到過窮鄉僻壤之人細味人生。

第一篇 – 酸

經過二十多年在窮鄉僻壤之山區轉,縂會有一些感人事蹟遇到,例如在初期見到那些頻臨倒塌之破破爛爛危校時總會感到難過,見到那些沒有校舍而在露天上課讀書之學生會感到傷心,而這些皆在意料中事,雖難過但不會流淚。令我感到心酸而哭的是見到那些留守兒童,特別是那些全無親人照顧之孩子,他們之父母把他們留在學校由老師們全職照顧之兒童才令我難過、流淚,記得有次在一所山區學校見到一群幼兒,當我問其中一位只有四、五歲女孩需要什麼時?我當時還在想她可能要玩具、要糖果,誰知她竟說出一句—-我想媽媽。

我想媽媽只是一句十分普通孩子話,但出自一位只有四、五歲稚齡女孩口中、特別是留守兒童口中就是一句—-撕人心肺語言,而這句話亦是我二十多年來令我最心酸之一句孩子話。留守兒童父母是不是個無人性之人呢?為何他們忍心把自己之至親骨肉抛下去當農民工?記得早年看過一輯紀錄片—-酸甜苦辣回家路。

酸甜苦辣回家路叙述農民工在春節前赶路回家見親人、孩子心情。作為別人兒子、兒女父母們決不是個全無人性之人,他們為了生活或為了改善生活,他們不能不跑到遠離家鄉萬里迢迢之沿海各地當農民工,賺取他們所需去養活家人,改善家人生活,他們內心亦有其辛酸。

在近二、三十年,中國之經濟的確是發展起來了,但這種發展亦犧牲了不少家庭溫暖,犧牲了不少兒童幼年家庭教育,造成一些兒童成年後心靈壓力,同時亦犧牲不少自然環境才換取得來,而這一切決不是一些不了解中國今天成就是由億萬農民工犧牲了無数兒童教養、親情換取得來之成果。我想媽媽—-這句話何時不再在中國農民之孩子們口中說出?我期待著那一天早點到來。

第二篇 – 苦

若以酸甜苦辣為次序,第二篇應為甜,但是由於先苦後甜是人生樂事,因而我把甜留待最後一篇。

苦,不論你是億萬富豪還是個窮光蛋,你都有機會遇到過、嚐試過,而我當然不會例外。
我今天所說之苦是和我生活上、工作上無關,而是當義工所遇之苦。苦從何來?是二零零二年之一個嚴寒冬天,那時春節剛過,我就被要求和另一義工及一位剛走進社會工作之女孩到甘肅視察要求重建之危校,視察路綫很長,由甘肅迭部縣開始直至陝西吳旗,所經之縣十餘,要視察之危校多達二十餘所,而自己要做之工作包括書寫報告,拍照留作檔案,更由於另一義工只是幫閑,另一女孩是剛走進社會鍛煉,對要求重建之危校是否建議批准重建與否全無經驗,因此我所負之工作量不可謂不重。

但很不幸,由於嚴寒再加自己不小心,在到達岷縣時就患了嚴重感冒、發燒,直至到了會寧縣仍無好轉跡象,而當地一位好心團委弄了一大碗薑湯給我,他認為我喝了那碗薑湯再睡一覺感冒就全消。很不幸,自喝了那碗薑湯後當晚我就肚瀉不止,整晚不停要去廁所,更嚴重的是暈到於地兩次,一次去廁所時暈倒於地,另一次起床去廁所又暈倒於地,還幸和我同行之義工與我同房,兩次皆由他扶我起來,若非與他同房,我不知當晚暈倒後會有何種結果。

但是,幸運之神離我仍遠,與我同房之義工因家有事要即回港,而我之肚瀉仍不停,仍嚴重地發焼、肚瀉,那時我是留下住醫院還是繼續行程就要由我自行決定。而我,由於當年工作時之習慣負責性,我之最後選擇仍是繼續向環縣、吳旗縣方向行。

由於肚瀉不停,這就難為了護送我們由一站到下一站之司机和那初出茅廬之小妹妹,在車途中,每隔最多二十分鐘就要司机停車為我找處人烟稀少之地去解決我之肚瀉煩惱。我就在如此病態下堅持視察完要求重建之全部危校,而這不停肚瀉直至十餘天後我們到達陝西吳旗縣時才停止,直到今天,事隔已十七、八年,而那小妹妹亦已長大成人並作人婦,遠赴美國多年。

回想往事,正是令人不勝唏噓,我至今仍在想若換作他人,我不知他在那環境下會否繼續那嚴寒天氣下行程,會否如此不顧自己安危而去作這份義務工作,這經歷亦可算我自當這二十多年義工以來最苦之一段,是我仍不了解自己為何如此堅持之一頁。

第三篇 – 辣

其實在人生旅途上“辣”是最不容易寫,但既然詞典中有人生—-酸甜苦辣事,那就嘗試寫寫這二十多年之義工辛辣事。若說一種勢成騎虎硬着頭皮之事要完成是“辣”味, 那就可以說說當年在湘南汝城故事。

遠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我們一群義工、包括我們這個助學團體之總幹事到湖南省汝城縣家訪學生,家訪學生之理由是看看受我們所資助學生之書雜費是否用得其所、確認無誤,而我即被安排到一個初中女孩家作實地視察。

當我和那女孩離開縣城時我問那女孩家在那裡?她說她家就在山後,我當時就估計以我當年之體力,兩、三小時應完成那家訪工作,但很可惜,我跟那女孩行行重行行,行完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仍未見任何村寨,仍未到她家,但每當我問她還有多遠才到她家時,她總是說她家就在山後,而我們早上食完早餐八時許出發,在這荒山野嶺間已行了五、六小時,她家仍在山後,總是過了這山頭就到。直到下午二時許,這樣行走不由我不慌,因我還要回縣城,因此我不能不對那女孩作最後諮詢究竟她家在那裡?但她仍確認無誤地說就在山後。在一個荒無人烟、人生路不熟之郊野地,我是別無選擇地跟那女孩走,终於在下午三時前,我們到達了她家,對她媽媽作一次短暫訪問就離開。

而那女孩家,可以說家無長物,所謂家只是一所爛房子,就算寨內其他房舍,亦是破破爛爛,無一完整,因此可以說,就算不進那女孩家作任何視察,亦資助無誤。為了確認資助那女孩書雜費無誤,那次我和那女孩在群山巔峰上足足行了十四個多小時才回到縣城,這歷程不單令我疲倦不堪,捱飢抵餓,更令我體會到當年貧窮孩子讀書難之苦。

在今天之中國,已很難想像二十年前一個貧窮孩子如何求學難,那時貧窮孩子為了那微不足道之區區数十元就無書讀,就失去那求智慾,就失去求上進之路。

到今天,中國之經濟的確發展起來了,孩子們再也不會為了那區區微小書雜費而失學,這是一個可喜現象,亦是當年我們這群為助學之義工們所祈盼之事。

第四篇 – 甜

我把 “甜” 放在最後一篇是想把我在這二十多年來在義工生涯之所見、所聞、所享受之歡樂事叙述於這章。

二十多年來,我不能不感謝這個助學團體給予我之歡樂、見識,使我見到無数自己想也想不到之人生歡樂事,直到今天,我仍感到若非因這份義工,就算我生活無憂、擁有億萬家財,亦不容易像我這樣到過別人夢寐以求也達不到之偏僻地,見到那美麗河山。

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我從不後悔自己之付出,這付出不論是犧牲對家庭聚會時間還是金錢,都不能和我在助學旅程中所見所聞相抵,更何況我這份義工還得到家庭各成員支持。

在這二十多年義工生涯中,我不能說我已完全見過我國除漢族外其他之五十五民族,但我的確見過不少,特別是在雲南,所遇到之少数民族更多,而我有幸皆有机會和他們相聚,把酒、把茶言歡。

我之義工生涯有幸到達過一望無際、渺無人烟之青藏高原、行過草地,更使我難忘之處是站在夾金雪山頂峰,脚踏厚厚冰雪,遙望足下群山,回想八十五年前那群為了信仰而捨死忘生之人如何艱苦地趴過此地,他們和我不愁衣食地站在此群峰之巅,看着同樣雪景,其分別是何等巨大?

我不能說我已跑遍全中國每個角落,但我可以說在我們這個國土內之廣袤大地我到過之地方真不少,而這一切皆是我當義工時所錫,亦因此我無悔這二十多年之付出。

在當義工這些年來,我看到一些貧窮孩子們之成長過程,我見到農村之變化,亦見到那些孜孜不倦希望工程人員如何忘我地工作,這一切決不是在一般工作中能領略到,亦不是一般義務工作者、特別不是山區工作者所能領會和理解。

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我雖嚐過義工之辛酸,吃過苦頭,亦捱過辣味,但每當回顧過去所見所聞,回憶當年所走過之美麗河山,見過熱情如火之少数民族,我所領會之甜是別人所祈求,所羡慕之處。

再有遠方來鴻

在一個隆冬臘月之十二月,我又收到一則簡短的、從澳大利亞發來的英文電郵,電郵內容很簡單,只是寥寥数語,翻譯成中文是—–-楊先生,我会在來年繼續支持你們助學事業。

上述這簡短訉息出自前年—2018 年 8 月同一位遠在南半球澳大利亞老太太之手筆,是同一位善心長者對中國偏遠山區貧困孩子之關心,是對沁源同寅助學理念認同,同樣是對生長於萬千里海外游子對炎黃子孫關懷、愛護。

這位年逾古稀長者雖身在萬千里海外,但仍不忘自己之根,不忘自己國家邊陲地區仍有不少少数民族孩子需要支持才能完成他們之讀書夢、大學夢。

這位慈祥長者希望那些偏遠山區孩子們能從貧乏知識中提升至高水平、直至其學識和已發展之其他民族、漢族看齊,並掌握高技能使自己之民族富裕、面向世界。

這位年已逾古稀長者之善舉不單令邊陲地區少数民族孩子們受益,同時亦鞭策我們這群沁源同寅不能不加倍努力做好這份助學工作,務使邊陲地孩子們完成他們之讀書夢、大學夢。

自收到去年十二月這位長者之訊息後,就在短短之一月内亦即 2020 年 1 月20 日,我們又收到這位善心長者來郵,她告訴我們沁源同寅她將會用她丈夫名義所成立之基金會捐助一萬澳大利亞幣给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與此同時,她亦會從其私人帳戶中再捐四萬澳幣給我們助學用途,這兩項数字加起來她將共捐五萬澳大利亞元給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

到今年一月二十四日,那筆多達五萬澳大利亞元善款確認落實於沁源帳戶,而我們這群沁源同寅若不做好那份助學工作,真不知如何面對那位素未謀面之善心長者。

作為一個助學團體,金錢支援我們當然重要,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善款作為支援貧困地區孩子們讀書用,這是我們成立沁源慈善基金會之初心,但對於一位從遙遠他鄉寄來之善款、特別是一位從未謀面之長者善款,她給我們之鞭策、推動力更是難以估量。

沁源希望班落戶於西盟

希望,當理想和物質都沒有而想得到時就是希望,但是,有時希望總是鏡花水月,落得望天長嘆!

貧窮,貧窮和富裕永遠是站於相對面,想當年我家窮困潦倒時,連買盒火柴之五分銭都沒有,到今天,兩餐溫飽無憂,但站在富豪面前,我仍是窮光蛋一名。

在中國,七十年前是什麼樣子相信沒有多少人知道,特別是今天之年青一代,他們都在享受著先輩們種出之果子,飲著先輩們所催生之奶,完全不知當年先輩們串塑膠花串到手也麻痺時只能賺到不足糊口之幾毫錢悲慘歲月,更不知當年中國、特別是山區之貧困面是貧困到何種程度。

當我二十年前退休和初當義工時,我曾到過遠在中原大地之桐柏山區、到過黃土高原、走進烏蒙山區、更到過湖廣熟、天下足之地、當然少不了雲貴高原和西藏不毛之地,而所到上述各地都是為了幫助貧窮孩子們重建他們頻於倒塌之學校,那時,特別是在大西北和西南地區,其貧困度令人難以相像。

今天,中國喊出一句口號是——二零二零年消滅貧困。

當你走進中國大西南農村時,你就明白這句口號決不是句空話,而是行動,此行動催生了無數貧困家庭走進較富裕之境。

(左圖是二零零四年我視察雲南富源縣時所見並要求重建之小學原貎。)

但是,正如上述,貧窮和富裕總是相對的,當中國絕大多數人走進小康之家時,並不代表全中國沒有貧困地,而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同寅走進之西盟和滄源兩個佤族自治縣就是比沿海和中原一般縣份較為貧困之縣。

西盟,她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地,是雲南省普洱市之一縣,面積一千三百餘平方公里,比香港略大,但人口不足十萬,連香港一個社區之人口還不如,但是由於西盟佤族自治縣地處邊陲地,隔山相望就是緬甸,她地處深山,長期交通閉塞,人民和外界接觸不多,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佤族人民仍處於刀耕火種年代,人民所受之苦難不言而喻,亦是由於長期閉塞,雖經一代又一代之生息教養,到今天雖已走進文明世界,但由於長期地處落後,至今之經濟發展仍遠落後於較富裕地區,更不要說沿海發達地,因而她所需要幫助之處仍多,而沁源希望班就是如此誕生。

在中國,早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而有些富裕地區例如沿海地,由於地方政府經費充足,十二年義務教育亦己落實,亦即報讀高級中學亦不用錢,甚至有些連幼兒班亦免費,而在邊遠地區特別是貧困縣,貧窮孩子們能讀上高級中學仍是奢望,這亦是中國教育課程上之樽頸地,而沁源希望班就是想幫助那些地處樽頸地之孩子,走出這樽頸地,這亦是希望班由此而誕生。

沁源希望班是什麼東西?沁源希望班就是幫助佤族貧窮而品學兼優學生由初級中學升讀高級中學,完成高級中學課程,順利地走進高考課室,再完成他們之大學夢,這就是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今年助學之一部份。

再赴西盟

在二零一九年之初秋十月,生活在香港和南方沿海各地之氣溫仍熱,而遠在中國西南邊陲地之西盟佤族自治縣已涼風陣陣,晚上更有寒意,就在這樣氣候下,我們一群志願者則收拾行裝,從香港踏上征途,遠赴西盟參加由沁源慈善基金會所資助開辦之—-沁源希望班開學典禮。

由香港赴西盟並不容易,我們一部份志願者先由香港乘機至昆明,另一部份則從深圳出發,當兩批志願者到達昆明相會後,再一起乘機至普洱市瀾滄縣景邁機場,再由景邁機場乘車到西盟縣城孟梭鎮,因此可以說,要到西盟這個邊陲地路程還是較為轉折,所需之交通費亦不菲,而這一切交通、住宿及膳食費皆由志願者自行支付,因而在香港這個彈丸地,要做好一份義工亦不易。

由昆明至瀾滄之飛行時間不長,七十分鐘就到,但由瀾滄至西盟則須再乘九十公里汽車才至西盟縣城—-孟梭鎮。

當日由於我們去西盟是乘夜航班機到瀾滄,到達瀾滄景邁機場時已是晚上八時許,夜幕早已低垂,而我們卻要即時乘車至西盟,雖然車速較慢,但亦由於夜幕早已低垂,沿途什麼都看不見,只是當我們完成一切工作後再由西盟回瀾滄時,沿途所見不少路段兩傍樹木青深翠緣,風氣十分清新,再加山上長出不少不知名野花點綴於青翠草叢間、初秋紅葉亦偶現,使人在車中,景在路上,人已忘其疲倦。

西盟佤族自治縣面積不大,全縣只有一千三百餘平方公里,只比香港總面積略大,但人口不足十萬,比香港任何一區之人口皆少。

西盟縣內各地交通還算便利,每鄉每村皆通車,電訉亦暢通無阻,再加民風淳樸、友善,致使我們這群從大城市來到這個邊陲小鎮之香港人,其感受更感親切,更使人喜愛。

西盟縣城孟梭鎮人口不多,只有萬餘人,但在一個邊陲小鎮而言,萬餘人之小鎮亦不算小,鎮內街道寧靜、清潔,使外界來人更感此小鎮和人口稠密之大城鎮不同,更為可愛。

在西盟,由於臨近南亜地帶,樹林皆有點蕉風椰雨味,亦由於西盟主要聚居民族是佤族人,他們皮膚略黑,因而我們這群香港人在西盟,尤如走進東南亜國家。

我們工作組在西盟停留之時間不長,五天行程除了兩天是乘機乘車外,其餘三天則是在校和老師們開座談會,會見學生、家訪一些同學,瞭解他們之起居生活和經濟狀況,總的來說,工作組在西盟所停留之三天是一個值得回憶之旅。

又一個希望班誕生於滄源

沁源慈善基金會継去年和西盟佤族自治縣簽署協議書成立希望班後,今年十一月二十日,沁源義工再赴另一佤族自治縣—-滄源,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停留期間,沁源義工和縣教育局、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又簽署了一份協議書,協議書詳列由明年開始,沁源將継西盟後,又在滄源開辦另一希望班,資助五十名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無力供讀高級中學學生進入此新設希望班,資助金額和西盟佤族自治縣一樣,每年十九萬元人民幣。

沁源慈善基金會為何會對滄源貧困孩子展開此項資助?這就不能不回顧兩年前亦即2017年沁源義工轉介一澳大利亞基金會到滄源,為滄源開展一希望班,而希望班亦於2018年展開。但是由於澳大利亞朋友只資助一屆,造成希望班在滄源断層,亦即無以為繼。因而沁源同寅經過多方考慮,希望繼澳大利亞朋友們之善舉,繼續為滄源孩子們延續此希望班,把希望班有聲有色地在雲南一個縣級地區辦下去。

我們不知在中國其他省份有無像雲南那樣辦希望班,但在雲南,他們所辦之希望班皆在市級中學,例如普洱市、大理市等。而我們沁源則別具思維,感到生活在城市的人,其經濟條件不論如何差,亦會比貧困山區農民為佳;再加市級中學資源充足,就算不辦此類希望班,家長和學校亦有足夠能力把孩子們學習帶上去。因而沁源同寅感到與其把自己之有限資源投放到市級中學,倒不如把此有限資源投放於更為需要幫助之農村,特別是邊陲地區再加貧困山區之貧困學生。

當沁源慈善基金會義工在滄源訪問之短短数天期間不單和縣教育局、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署了資助希望班協議書,他還和澳大利亞朋友們所資助之五十名已是高級中學二年級之培基希望班同學們見面。和同學們作了整天交流,和他們交流學習心得,瞭解他們在學習期間所遇之難題,生活上之苦與樂等等。並鼓勵同學們好好學習,希望他們將來能考上大學、讀好書,做一個有益於社會之人。

滄源,這個佤族同胞之聚居地,由於她地處中國西南之雲南省邊陲地,其經濟條件和環境皆比其他地區差,貧困面亦大,是一處需要外面較為富裕地區之人幫助之地方,這亦是為何沁源慈善基金會“落戶”於滄源之主要原因。

沁源希望班協議書已簽署,我們希望來年進入希望班之同學們好好學習,把優異成績拿出來,回報那些捐資者。

(上圖是沁源義工和滄源佤族自治縣之教育局、雲南希望工程副秘書長等坐談有關希望班事)

簡述—位獻身於山區女青年

二十個年頭過去了,有人曾問我為何已過古稀之年仍當那份工作量不輕之義務工作者工作,我之回答很簡單,就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之故事,而我當了二十年之義工除了有自身故事外,還有—部份是受到一位年青女孩子所影響,因而直至今天,我仍未有考慮停下來之原因

要說受那年青女子影響,就不能不回顧到遠在—九九八年我退休那年,那年我曾跟隨—位助學團體開闢者到湘西探訪學生和視察要求重建頻臨倒塌之危校,而這位助學團體開闢者是位女青年,想當年她還不到三十歲,正是青春少艾,而她竟放棄自己之事業、工作,全身投進到—個沒有工資,沒有經濟來源之中國希望工程裡工作。

若説我在—九九八年因年紀老邁而退休,倒不如說是我在已屆退休年齡才退下來,那時我可以說我仍是一位精力充沛,體能絕不輸於任何一位年青人之退休人士,但隨她到湘西工作了—段時間後亦感到有點累,有點吃不消之感,可是當我回首一看,只見到她那充沛活力神態、見到她對工作之執著、對孩子之熱愛、對崎嶇道路視如平地、不怕艱苦、爬山涉水皆無怨無悔面貌時,我心理上的解釋只能說這是我們的年齡差距而使她精力更充沛而矣,但事實是不容否認,她不是在年齡上使我們之體力有所差距,而是她對孩子們之熱愛,對工作之熱誠使然,她之行動致使我大為感動,最終亦使我亦迷上了這份志願者工作。

湘西,那不是—片平坦康莊大道,它是在—片大山叢中之大山,而當年我認識她時她還是位年紀青青,二十餘歲的青年,但她竟在全無薪金、全無酬勞之環境下全情投入行走於那崎嶇湘西道上,其目的只是為了山區貧窮孩子們有書讀、不做文盲,做個有益於社會之人而把自己之青春付給了山區、付給孩子。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之經濟正在蓬勃地發展期,以她學歷、經驗、對工作之熱誠、工作態度和執著等信念,她完全有機會為她自己創造—番事業,而她竟不為此而想,反而為了中國山區貧窮孩子們讀書識字事,毅然拋棄自己工作和另外兩位志同道合者在香港創立了一個為中國山區助學慈善團體,為中國之希望工程事業全心全意把自己之青春付給那些山區貧窮孩子。

創立一個慈善助學團體不容易,而她為了那些貧窮孩子讀書識字,她四處奔走,籌集資金,重建那面臨倒塌之危校,資助孩子們重返校園,其品德何止令人敬佩,簡直是那年代中國希望工程之模楷。但是,人總要生活,在一個並非出生於富有人家之女子,她只靠當年工作時之少許積蓄才捱過多年義工生涯,直到二零零八年,經過那近十六年邁長歲月,她終於耗盡所有積蓄才離開那由她—手創立之助學團體到另—慈善基構工作,而那慈善團體就派她到青海長駐。青海,大家都知道青海之冬季是何等厳寒,又何等漫長,她在青海工作了兩年就轉到另一慈善基金會,而那基金會亦是專為偏遠山區農民脫貧而設,她就這樣為中國之貧困山區工作到現在仍未休。

近三十個年頭過去了,想當年她還是個青春少艾之年青女子,至今已容顏消逝,不復當年,但她仍孑然一身,孤單一人,行走於偏遠之烏蒙山區,涉步於黃土高原,貧瘠大地,一心—意全無懸念地去幫助那些窮苦人家脫貧,幫助那些貧窮孩子們走出大山,每當我想她過去近三十年為山區孩子們奔跑,想到她把自己之青春付給山區,獻給貧苦人家時,我總感到自己所做之微弱工作和她相比,正是何足道哉。

人們常說—燈燃亮萬燈故事,而我就看到她當年所做之助學工作引導著今天無數志願者參加到她之行列,我亦看到她為貧窮孩子們蓋起—所所新校舍,修建了—條條深山大澤道路,亦見到一批批農民脫貧,我不期然感到她之付出沒有白廢,人們、特別是孩子們將會銘記她之付出。

近三十個年頭過去了,中國貧困地區之學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若人們要記著當年希望工程事,要記誰為山區貧困孩子事,人們不應忘記這位辛勞了近三十年之女青年。
若説每個人之付出都有他之故事,亦有人因為付出而取回報籌、要取回千百倍成本,但更多志願者之付出是無償,他們絕不為名,更不會為利而做義工,她們之付出只是認為值得而付出,是要回報社會,而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志願者,而我有幸在過去之二十年,見到絕大多數志願者都是如此,沒有人因名因利而當志願者,這是我的福氣,亦是因為有這樣的好人對我之影響才使我直至今天仍想做點我想做之事,特別是上面所提到那位可敬之人。

時至今日,在香港這個華洋雜處之國際都會,已有很多人走向義工行列,義工已成潮流,成為回報社會—部份,特別是那些年青人走出自己之私人範疇,走向服務社會人群,這是早年人們想像不到之可喜可賀事,但願今後再沒有人因名和利而再追逐,更多人會為社會付出更多。

西盟 – 教育情況

我們為何要到西盟?我們到西盟之主要目的除了派發寒衣外,還希望能瞭解其教育情況,看看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能否為西盟之教育做點事,下面是我們今次對此佤族自治縣之教育情況作了點粗略瞭解。

西盟佤族之教育情況

在中國甚至在雲南境內,西盟之教育是比較落後於其他地方,在二零一七年之統計中,全縣在校學生共約一萬一千五百餘人,只佔總人口百份之十二,就算全縣最好之第一中學,其初中學生亦只有八百三十六人,高中學生亦只有八百八十五人,相對總體而言,不論在校之學生總數還是進入高級中學之學生人數,其比例皆遜於雲南其他縣份,更不要說教育發達之中原地區。

對我們這些局外人而言,雖不知其就學人數略低之原因,但據知,政府現今設置眾多獎勵,包括金錢與物質,希望能提高學生就讀比例和教學水準,但可惜成績仍不理想,總體反映在二零一八年之高考成績中。

沁源慈善基金會

一個民族若要提高其素質,首要的條件是教育,為了能幫助中國西南邊陲地區孩子提高其知識水平,沁源慈善基金會向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提出向西盟創辦一個希望班建議,此希望班之最終目的是讓西盟第一中學在全縣之初級中學裡挑選五十名學習精神佳,基礎良好,經濟困難之初中三年級学生进入高中一年級,当學生们進入此希望班後,我们期以三年造就出一批成绩較好之学生,若此批被挑選出來之希望班學生在高中畢業時能順利考上大學,沁源慈善基金會将会資助那些家庭环境困难之学生进入大学,同時,沁源更希望在財政容許時,能為西盟持續性地把希望班辦下去,為西盟培養一批良好的、曾受高等教育之人材出來為他们自己族群,为社會服務,這是今次沁源慈善基金會同寅到西盟之原因和希望。

希望班在雲南

除了我們希望能在西盟佤族自治縣創辦這個希望班外,我們還從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處獲悉,現今在雲南有不少地方皆有善心人士捐資創辦高級中學希望班以培養當地人材,但可惜的是,現今那些希望班大多處於經濟較為發達、經濟條件較好之市而非縣,而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則是第一個在縣級創辦希望班,因此雲南希望工程十分贊同我們沁源此舉並希望能在一個經濟較為落後之縣份、教育水準較低之區投進資源,為他們培育一些對社會有益人材,為那些貧困孩子尋找更好出路,這是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何贊同我們之意圖原因,亦算是我們沁源人做著一種逆水行舟事。

西盟 – 一個神秘的地方

秘境佤山

西盟佤族自治縣座落於中國西南邊陲地之雲南省普洱市南,全縣人口不多,只有九萬五千餘人,比起雲南一些大縣份,例如鎮雄縣,西盟之總人口還不及大縣一鎮,但由於西盟地處中國南疆,隔山而望就是緬甸,她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西盟人口不多,因而其縣城孟梭鎮亦小,孟梭鎮之人口不足二萬,但她座落於美麗之天然湖泊孟梭龍潭畔,再加縣城四周皆被翠綠之原始森林所複蓋,擁有清新空氣,清潔衛生,寧靜生活,佤族風情,使這邊陲小鎮更別具風味,還有她所擁有之獨特濃鬱清幽環境,使人更為疼愛。

西盟佤山所擁有之佤族文化比滄源更為神秘、更原始,在世界佤族文化遺產保護區內,她保留著最原始之孟梭龍潭、永克落園、司崗裡部落、龍摩爺聖地、佛殿山三佛祖遺址、木依吉神穀等地。而這些遺址、部落皆為佤族人所崇拜,亦是佤文化之精髓,這一切文物、景點、自然環境、部落,皆是外來遊人到西盟領會佤文化必到之處。

我們今次到西盟之時間不長,因而沒有好好領略她之全部秀麗風光,只能抽出短暫時間到孟梭龍潭、龍摩爺聖地和木依吉神殿一遊,希望他日有機會再來,看看其他景地。

西盟佤山雖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氣息,但亦由於她地處中國南方邊陲地,隣近緬甸、泰國、老撾等地,因而她仍略帶東南亜國家之蕉風椰雨氣,使外來人像到了東南亜各地小鎮但又不像那樣。

孟梭龍潭

早在二零一零年當我組織步行者行走中緬邊境時,我曾到過孟梭龍潭,但那時行色匆匆,只看步行路線,並無細心欣賞其景緻,今次有幸再到西盟,而孟梭龍潭,龍摩爺聖地、木依吉神殿等地就在縣城區,雖停留時間仍不多,但還是不能不遊這佤族旅遊地和她隣近各景區。

遊孟梭龍潭最好之時間是晨早,那時晨光初現,太陽還未光臨,薄霧慢慢由湖邊四周升起,湖景若隱若現,使人感到像進入人間仙境,但確実人又在人間沒變。走一圈孟梭龍潭需時九十分鐘,但由於我們只有短暫停留於西盟兩天,再加需要工作,因而不能周遊,只能找好景細看,但是,他日若和團友們再到西盟這佤族地,而團友們又想拍攝靚景,則建議他們晨早太陽初出前環湖走—圈,在湖邊濃霧迷濛四周未散時,拍攝那美麗景色湖景,我相信團友們一定能拍攝到他們之心頭好。

龍摩爺聖地

龍摩爺聖地就在孟梭龍潭上面,但若到龍摩爺聖地平臺,則須步行百餘梯級才到,而梯級兩傍掛滿佤族人所崇拜之牛頭,更由於此地處於林木深處,兩傍樹木參天,造成梯級終年不見陽光,因而梯級全生地衣,當步行者拾級而上時,行人須小心在意,以防滑倒。

當步行者到達龍摩爺聖地盡頭之平臺時,就見到不論平臺上還是瀑布兩傍皆掛滿個千百個牛頭,而牛頭有年代久遠的,但亦有近代才掛上,由此可見佤族人對牛之崇拜。

在龍摩爺聖地平臺上,可看到終年不息之瀑布由上傾瀉而下,亦由於地處深山,瀑布之水清晶瑩剔透,全無污染痕跡,十分美觀。

木依吉神殿

木依吉神殿離縣城只有四公里,她包含三景區,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看了崖晝區就走。
崖晝區離景區入口不足半公里,拾級而上,兩傍亦被樹木遮蓋,石級路不算長,約百餘級,很易行完。但此處之崖晝有點美中不足,因全部原始晝皆被塗上鮮豔顏色,把原色全遮蓋,致使失其原始性,因而人們若參觀完滄源崖晝後再到西盟時,人們總會感到此處有點不及滄源,很是可惜,這亦是為何滄源崖晝可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而西盟之崖晝不能之原因吧。若要走完整個景區亦不難,由崖畫區再往前行,經棧道,全長不足二公里就走完成整個景區,為時亦不應超過一小時。

孟梭小鎮

小鎮真的名符其實是小鎮,面積很小,分為新舊兩區,新區是各政府辦公大樓和酒店,政府大樓建設得很有佤族風味,其外形像酒店比像辦公樓更甚,老區就是我十年前到過之地,変化不大。

初到孟梭鎮有點蕉風椰雨風味,她之韻味籠罩著整個小鎮,原因是新區街道兩傍種滿熱帶植物,使人感到像去了南洋。此小鎮和滄源之孟董鎮有所不同,滄源孟董鎮面積較大,建有葫蘆小鎮,葫蘆小鎮內餐館較多,而此孟梭鎮則無,使人領會有別。

由於我們在西盟停留之時間不長,而停留之地亦只局限于孟梭鎖,因此無機會到農村領略真正佤族風情,更不要説去領會其歷史風貌,希望來年八月到西盟家訪大學生時,再領略西盟之真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