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 – 中學概況

勞勞碌碌,由香港乘機至昆明再轉乘內陸航機至滄源,在滄源停留了兩天完成澳洲朋友所資助而創辦之滄源民族中學希望班後,我們一行三人、我、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代表、澳洲培基基金會代表就離滄源乘車於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西盟佤族自治縣,從滄源至西盟佤族自治縣之路不長,只有二百六十餘公里,但由於所走之路皆是彎彎曲曲之盤山路,此二百餘公里足足用了近七小時才到。

從西盟之全名就可知此縣之居民大多數是佤族同胞,在此一千五百餘平方公里土地所聚居之九萬餘人,百份之七十五以上皆為佤族人。

西盟之海拔雖不高,但十一月之西盟已有寒意,當我們在西盟停留之短短數日中,日間之溫度只有十餘度,夜晚更涼,

今次到西盟之主要目的除了派發寒衣,順道探索沁源慈善基金會能否在此縣設立一班和滄源—樣之中學高年級希望班,目的和滄源一樣希望提高佤族學生們之知識水準以便他們能順利考進大學,同時,我們還探討過明年資助西盟大學生之可行性。

西盟中級學校

西盟第一中學現有學生1,721人,其中初級中學學生共有836人,餘為高中學生,她是整個西盟佤族自治縣之高級學府。

西盟除了第一中學外,還有民族中學,但民族中學所培養的不是進入大學大材而是職業學校,民族中學之學生較多,她現有學生共3,222人。

除了上述,西盟在鄉鎮中還有一些規模較小之初級中學,這一切就是目前西盟之中級學校情況。

今次沁源慈善基金會代表到西盟,除把寒衣送給西盟一中之初級中學學生外,亦達成協議在明年新學年開始為他們創辦一希望班,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們今後能順利考上大學,為西盟培養一批高級知識份子,為西盟佤族今後發展培養後備人材,這就是為何沁源側重於滄源和西盟這兩個佤族縣之主要原因。

再到陌生的西盟

我原計劃於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中旬完成湘西行後才到西盟,但由於十月下旬突然收到澳洲朋友來郵,得知他將於十一月十二日到滄源探望他們基金會所捐資創辦之希望班,他要求我陪同一行,因而不能不放棄到湘西,改為隨澳洲朋友到滄源。

滄源視察希望班之工作不長,短短兩天就完成,完成滄源工作後我隨即乘車到西盟佤族自治縣派發由一位善心人士所捐贈之八百多件寒衣與學生,此批寒衣主要是派發與西盟第一中學初中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同學,與此同時,我和沁源另-同寅亦趁此機會和普洱市團委、西盟教育局、第一中學校長等討論有關沁源慈善基金會計劃來年資助他們高中希望班事,這亦是我今次要到西盟之另一主要原因。

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而我得知西盟這片土地亦只是在二零一零年因遠走中緬邊境長途步行籌款活動時到過一次,自此以後就沒再到,就算那時所謂到過,亦只是探路經過,屬於路經此地,絕對談不上對此佤族地方有何認識,而今次因事會同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代表同到西盟,總算在西盟住了兩天,對此佤族自治縣有點認識。

西盟佤族自治縣隸屬普洱市,她地處普洱市南面,面積為一千三百五十餘平方公里,她南鄰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東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鄰,西北則與緬甸隔山相望,她是普洱市面積和人口最小之縣份,她之縣城為孟梭鎮,孟梭鎮離昆明八百六十公里,離普洱市首府思茅亦有二百九十公里,但離瀾滄機場則不足九十公里,因此,要到西盟這個中國邊陲地最方便之途徑是由昆明乘機至瀾滄,再由瀾滄乘九十分鐘車至西盟縣城孟梭鎮。

再說當年瀾滄機場仍未開通時,我們探索中緬邊境路線時是由思茅乘車經瀾滄到孟連,再乘車至西盟,交通十分不便,而当時一般旅遊人仕亦只能走此路線,但現在由於瀾滄機場建成並開通,人們則可由昆明乘机到瀾滄,再由瀾滄乘九十公里車就到西盟縣城,這樣比我們八年前所走之路方便得多,亦是中國近年發展交通運輸之最大成果。

西盟是一個佤族人聚居地,全縣近百份之八十人口皆為佤族,她是中國兩個佤族人聚居地之一,亦是佤族人自己管理自己事之自治縣。

佤族人民在中國

佤族同胞之主要聚居地是在中緬邊境,而西盟佤族自治縣則座落於雲南省南部中緬邊界處,她與緬甸隔山相望,過了山巔就是緬甸聯邦,佤族總人口超過百萬,但此過百萬佤族人並非全居中國,他們大部份還是居於緬甸聯邦,而生活在中國之佤族人則只有四十萬餘,而此四十萬餘佤族人絕大多數居於雲南,特別是在南部中緬交界處,例如滄源及西盟就是他們之集中地。

在滄源佤族自治縣之十八萬人口中,佤族人佔大多數,其餘的則為傣族和漢族。另一處佤族人聚居地則為今次我們所到之西盟,在西盟之九萬五千餘佤族人中,佤族近百份之八十,餘則為拉祜族、傣族、漢族等。

由於佤族人民雜居中緬兩地,因而千百年來兩界人民皆會相互跨境,相互往來,相互通婚,走親戚對兩邊佤族人民是件家常事。

在中國之佤族同胞,除了主要聚居在滄源和西盟兩縣外,還有不少佤族人民分散於鄰近之雙江縣、耿馬縣和孟連縣等地。

總結一句,佤族之百餘萬人民皆雜居於中緬邊境之大山中,他們靠山食山,世世代代都遠離繁華都會,過著原始生活,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走進文明,是個突然橫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之一個民族。

佤族來源和信仰

正如中國其他民族一樣,佤族人民在不同地區有他們不同遷徙來源,有他們原始誕生之神話,但主要仍是集中於中緬邊境地,這是世界各民族之共同點,遷徙皆由—–聚眾而居。

佤族之信仰在各地都大致一樣,木鼓、多神教、萬物有靈是他們之共同崇拜物,節日流傳亦大致相同,例如他們秋收之新米節、狂歡聚眾之便克節,而此便克節則類似彝族火把節、播種節等等。

但是,由於近二、三百年西方殖民地主義者入侵東南亞各地,例如緬甸、越南、柬埔寨及寮國等亦不能倖免地被英、法殖民地主義者侵佔,而侵佔後穩固一個國家之政權最容易入手就是—-移風易俗,把他們固有之信仰改變過來,而改變信仰最易則從宗教入手,因此基督教、天主教亦順勢在東南亞各國迅速傳播,而不少佤族同胞由於聚居地為中緬邊境地,因而至今亦有不少佤族人奉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至於民族服飾則全佤族人都大致一樣,飲食亦類似無別,風俗亦相同,這種流傳可能由於佤族總人口比苗族、彝族、回族、蒙古族等為少,再加族人皆聚居於中緬邊境,因此民族凝聚力亦強。

我們的任務

我們今次到西盟的任務有二,除第一是派發八百三十餘件寒衣給西盟第一中學之初級中學學生外,第二是討論沁源慈善基金會如何幫助高年級學生提高他們之學習能力,辦一個和滄源同樣之希望班,使學生們能順利考進大學或有知識進入工藝程式,讓西盟這個佤族邊陲地儘快脫離貧困,走進一個富饒社會。

由於我們今次在西盟之任務由於得到雲南青基會和普洱市團委協助,致使我們的工作能順利完成,對此我們沁源同寅感謝這兩機構之負責人,更感謝西盟團委及教育局人員理解和協助。

西盟,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佤族聚居地,我們由衷地希望年青學子們早日學好知識,脫離貧困,踏上一條康莊大道,更希望他日能和其他沁源慈善基金會支持者同到此美麗佤山地,看看西盟之山山水水,看看他們之風土人情。

西盟,我們由衷地希望他們之學子早日走出大山,學好本領,再走回大山,貢獻出他們應有力量,為他們自己之同胞早日脫貧。

精英班是如何誕生於滄源

二零一七年五月初,一個風光明媚之初夏夜,一封來自澳洲但很陌生的電郵出現於我眼前,電郵署名者姓冒,只是這位冒先生並不是我所熟識之人,但他在電郵裡亦說明他對我之認識是從第三者知道,而他所說之第三者正是我二十多年前之老同事。

電郵之內容很簡單,只希望我能介紹一處值得他們基金會資助之學生點給他們認識,以便完成一位遠在南半球彼岸之華人遺志。

由於他是我二十年前之老同事介紹,因此我們就由此開始通訊,在通訊中我明白他們之基金會性質,亦明白他們之期待。由於他們希望能利用那筆慈善基金去幫助貧困孩子讀書識字,因而我就介紹他們到雲南邊陲地資助那些文化較為落後之少數民族,特別是靠近中緬邊境之滄源佤族同胞,而冒先生亦同意我之推薦,就這樣,我和冒先生就計劃到滄源作一次實地考察以決定他們之資助是否可行。

坐言起行,冒先生終於不遠萬里由南半球之澳洲來到昆明,而我則由香港乘機到昆明和他會合,但由於那時滄源之佤山機場仍未開通,我們只能由昆明乘機至臨滄市,再由臨滄市乘車至滄源佤族自治縣。經過五小時之盤旋山路,我們終於在一個初夏深夜到達滄源,雖在深夜,但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之會長沈光鑫先生還在旅館等候我們到來,此種敬業精神使我們這兩個由他鄉到達之人倍感親切。我們在滄源只停留兩日,在這兩天中我們聽取了沈光鑫會長詳細介紹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之運作,滄源之人文簡介和需要,隨後更和滄源佤族自治縣之教育局人員與及希望工程在滄源之代表與冒先生認識。

當冒先生完成對滄源初步探討後,隨之而來的是他們之基金會會長嚴先生亦於十一月中旬到港,而我亦責無旁貸和他再到滄源,我們在滄源只停留二天,在這兩天時間裡,嚴會長和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署了一份為期三年資助滄源民族中學高中精英教學班後就離開,而這高中精英班之主要目的是在滄源民族中學培養人材,希望以三年時間為滄源高中畢業學生能順利考上高等教育,讓他們能順利進入大學之門,學成後為自己族人多做有益事,而資助金額則高達過百萬港元,分三年執行。

現在,滄源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之精英班已形成並開始學習,我們誠摯地希望他日該批學子能順利考進重點高等學府,為他們自己族人貢獻力量。 他日若該精英班學生們能考上高等學府而經濟又遇上困難,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將盡其所能幫助他們完成他們之大學夢。

回顧過去百年,由孫中山先生所領導之辛亥革命開始,海外華僑就忘不了生活在苦難深淵之同胞,他們不單擁躍籌募金錢來支持孫中山先生之革命理念,還在海外組織同盟會,用生命來實踐其諾言,其目的只為推翻滿清腐敗皇朝建立一個民主社會而奮鬥。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又有成千上萬海外華僑從南洋各地返回自己之家園參加抗日戰爭,他們為自己祖國之不受欺凌而犧牲了千百生命,其目的只是為自己之同胞免受侵略者催殘而戰。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華僑更為自己國家培育人材而不停捐資辦校,特別是近三、四十年,由於國家推廣希望工程教育,又有成千上萬海外華人為自己家園籌集資金,興辦學校,而所辦之學校規模由初級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皆有,福建集美校區就是海外華人為自己同胞辦學之最好例子,而今次滄源之民族中學之精英班亦是最好寫照,他們雖僑居海外,但仍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不忘自己之根,知道自己國家仍有不少貧窮孩子需要提高其教育水平,他們所辦之精英班乃最好之事例。

在過去之千百年,我們中華民族有不少詩人墨客談過游子,談過遠離家鄉游子們之鄉土情,談過他們如何熱愛自己之根,熱愛自己之人,而今,雖已走進二十一世紀,但海外游子仍和千百年前一樣沒變,仍同樣懷念自己之親人,仍熱愛自己之家鄉,熱愛自己之土地和人民。

在此,我由衷地祝愿那些遠在南半球之炎黃子孫們多福長壽,感謝他們之熱誠和他們不忘自己之根。

對學生之資助持續性

先輩們曾說過,創業難,發展難,守業更難!作為後輩之我們對先輩們之格言從來都認為是一座座右銘,不能忘,事實亦從未忘。

沁源慈善基金會是由一群志同道合者於二零一七年十二月組成,其宗旨是把所籌之善款用作資助少數民族特別是佤族貧困學生們升讀大學之用,其次是幫助其他有需要之少數民族孩子們讀書。

沁源第一次籌募善款活動是在二零一八年四月之湖南莽山、展翔農場行,參加者共四十餘人,亦為此而籌到第一筆善款,而這筆善款亦於今年八月落實用於資助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升讀大學之貧困學生。

若不算從其他途徑所籌募之善款,第一次活動所籌之善款已用完,但是,資助學生不是一次性,她須要有持續性才能讓孩子們完成他們之學業,而要保持持續性就離不開錢,這就是今後如何籌募到足夠金錢用來資助學生就擺在沁源同寅面前,否則老本用完將無以為繼。

由於第一次籌款活動成功舉辦,亦得到不少善心人士支持,沁源同寅趁八月家訪學生時組織了另一次學生家訪活動,而這次學生家訪活動一共招募到十九位成員,但其中一成員因工作關係,雖已繳交全部費用,仍不克成行而放棄,甚為可惜。

在這次家訪中,沁源又籌到另一筆善款作為明年資助學生之用,這筆善款將為沁源之持續性注入一信心,讓家有困難之少數民族學生能繼續他們之學業,亦可讓另一批貧窮孩子學升讀大學,特別是佤族之莘莘學子升學用。

在八月份家訪中,參加者們親眼見到了中國貧富地區差距懸殊有多大,見到何謂貧窮孩子讀書難,難到雖考上大學亦因學費問題而不能不放棄求學,亦認識到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山區孩子們所需,看到他們之刻苦學習精神和在惡劣環境中孜孜不倦務求上進之心,他們之內心價值觀值得我們生活在富裕家庭中之孩子們學習和深思。

兩次活動皆過,第三次活動將於今年十一月十四至十八之湘西行,我們希望到時能籌募到另一筆善款作為明年之用。

正如上述,擺在沁源同寅面前的是今後如何籌募到足夠善款支持其助學理念,如何把資助范圍由滄源佤族自治縣一縣擴展至其他地方,這是我們沁源同寅現今所考慮之問題。

沁源慈善基金會只是一個小小之助學團體,她能做的到底有限,但亦會盡其棉力為貧困地區孩子們做點事。

由於沁源慈善基金會是由一群志愿者組成,他們之財力有限,能做的是組織有益活動,向社會大眾募捐,因此沁源同寅誠懇呼籲社會上有心人士定期捐助善款與沁源,那怕每月只捐一百元或五十港元,皆可集腋成裘,成為巨大洪流去幫助那些貧困少數民族學生們完成他們之大學夢,讓那些民智仍比其他地區落後之民族站起來和我們一起走進二十一世紀。

有意支持定捐者請電郵聯繫我們: info@elitecharity.org.hk,我們會有專人聯繫閣下以完成定捐安排。

遠方來鴻

二零一八年八月十八日,我收到一封來自不知何處之電郵,電郵很短,只有她之署名再加寥寥約三十字,內容如下:

        久仰大名, 請問現在你們做什么工作呢? 有什么地方需要捐助的呢?

簽署的名字很陌生,從中文之慣性來看是位男性,但從英文之名字來看毫無疑問是位女士。

來郵雖短,但範圍包含頗大,內容既詢問我們現在所做之工作,亦詢問何方需要捐助,這樣諮詢肯定是位有心人,對此我能做的首先是詢問從何處得知我之郵址和賤名,其次才詳細介沁源慈善基金會之性質,所做何事,資助對象等。

當對方收到我所發之電郵後,她就打電話與我,那時我才知她是位年近八十歲之長者,她把如何得知我為人告訴我,亦把她要資助之對象、願望和要求詳細敘述,而她之要求和敘述正是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現今所做之事,最後,這位長者通知我一筆善款將由她私人帳戶轉移給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作為助學之用。

二零一八年八月三十日,一筆由澳大利亞匯到沁源慈善基金會之善款共澳洲幣十萬元,而這筆善款正是上述這位長者從她私人帳戶轉來作為資助邊疆貧困孩子們升讀大學之用。

現今網絡流行於世界每個角落,欺詐之事遍存於各地,而一位長者對我這個素未謀面之人亳不懷疑而信任,並匯上一筆如此龐大善款與我們這個亳不相識之慈善助學團體,這是人對人之間難能可貴信任,是善良人性表露無遺,而我這個接受善款之人若有負所託,良心將受譴責。

游子,我們常說遠方游子永懷赤子之心,永不忘自己之根出自何處,而那位年屆古稀之長者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良好寫照,她忘不了自己出自何方,忘不了自己家園還有不少窮孩子需要幫助,她之崇高品德,她愛自己家園,愛自己民族,她之行動和她之內心世界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她在電話裡還告訴我早年她不單親赴湖南助學,還曾親自和香港黃大仙慈善團體遠到山區,爬山涉水到偏遠地方建校,會見訪貧困學生,只是近年年事已高,因而不能親到自己家園,見見那些需要幫助之孩子們,她感有點遺憾,但仍希望我們這群仍在做著同樣助學者能幫她,代她辦好此助學事,對於這些事跡,作為一個曾當二十年義工之我亦感自嘆不如,遠不如一個生活在遙遠他鄉而如此熱愛自己鄉土之人。

若說中國人有某種劣根性,我倒不如說中華民族所儲存之良好品德更多,一個遠離家鄉數十年而至老仍對山區窮孩子耿耿於懷,對自己之根仍不忘,這是何等高尚情操?何等優秀品德?何等令人敬佩!

我不能用更多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我對這位大姐之敬意,我只能說:

—-大姐,我一定會好好用你的善款去幫那些真正需要之山區窮孩子,讓他們早日成材,為社會貢獻他們的力量。

這位大姐名叫—–程式坤

佤族傳說和現狀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他自己之民間傳說,中國亦不例外,在中國之五十六個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他自己之民族起源傳說。

在中國之民族傳說中,苗族就有他們自己傳說之祖先蚩尤。諾基族有他們的祖先傳說是葫蘆後代。鄂溫克族之傳說是把熊視為祖先。漢族則把女媧補青天後塑造了一雙男女,隨後衍生龐大後代。而佤族則視木棍救了他們的先人,把木棍視為神。這一切皆因遠古民智未開,科學未發達,人們仍未知進化論,因而把一些未知因素塑造出人類起源之神話。

在佤族人民傳說中,遠在洪荒時代一次洪水氾濫,人民被大水沖走,佤族祖先則抱著一大木棍溧流到陸地才能生存下來,因此佤族人民把木棍視為拯救祖先之救命神靈,後人把則木桿挖空成鼓,外型塑造成女性生殖器,以示後人不忘祖先能生存下來繁衍出今天之佤族,到今天,女性生殖器型之木鼓已成佤族人民對先人崇拜之像徵,以示不忘祖先在洪水氾濫後能生存下來之神物。

傳說還傳說,但佤族人民原先並非一個民智不開之野蠻民族,他們之滄源崖晝就展示出佤族人民遠在三千多年前就知如何運用牲畜作為運輸工具,他們之民間詩歌舞蹈–司崗里–就很好展示出佤族人民之智慧,只是由於近代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之壓迫和漠不關心,才造成佤族人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仍處於刀耕火種時代。

佤族,是一個過百萬人口之民族,在中國境內之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雙江佤族傣族自治縣和其他沿中緬邊境地區之縣份就生活著四十多萬佤族人民,而在緬甸佤邦即有八十多萬,他們兩者之間有共同語言但無文字,在中國境內之佤族同胞則由於深受漢文化影響,他們大多會說漢語,年青一輩還通曉漢文,這亦是中華民族內之各少數民族所有共同點,齊學漢語,融入社會。

佤族人民在近代歷史中曾寫下她光輝一頁,遠在百年前,緬甸還是英國殖民地時期,英國殖民主義者就曾入侵滄源,佤族人民曾奮起反抗英國殖民地主義者入侵並把他們趕出中國,直至今天,班洪鄉還矗立著一座抗英紀念碑。

滄源佤族自治縣內不單有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滄源崖晝,還有另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允緬寺,由此可見滄源在中國之重要性,在一個小小邊陲縣就有兩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境內還是較為少見之縣份,但滄源就擁有。

沁源慈善基金會於二零一八年家訪己於八月上旬完成,我們期待著明年重訪一次,再資助另一批求上進但貧困之學生升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