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希望班誕生於滄源

沁源慈善基金會継去年和西盟佤族自治縣簽署協議書成立希望班後,今年十一月二十日,沁源義工再赴另一佤族自治縣—-滄源,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停留期間,沁源義工和縣教育局、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又簽署了一份協議書,協議書詳列由明年開始,沁源將継西盟後,又在滄源開辦另一希望班,資助五十名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無力供讀高級中學學生進入此新設希望班,資助金額和西盟佤族自治縣一樣,每年十九萬元人民幣。

沁源慈善基金會為何會對滄源貧困孩子展開此項資助?這就不能不回顧兩年前亦即2017年沁源義工轉介一澳大利亞基金會到滄源,為滄源開展一希望班,而希望班亦於2018年展開。但是由於澳大利亞朋友只資助一屆,造成希望班在滄源断層,亦即無以為繼。因而沁源同寅經過多方考慮,希望繼澳大利亞朋友們之善舉,繼續為滄源孩子們延續此希望班,把希望班有聲有色地在雲南一個縣級地區辦下去。

我們不知在中國其他省份有無像雲南那樣辦希望班,但在雲南,他們所辦之希望班皆在市級中學,例如普洱市、大理市等。而我們沁源則別具思維,感到生活在城市的人,其經濟條件不論如何差,亦會比貧困山區農民為佳;再加市級中學資源充足,就算不辦此類希望班,家長和學校亦有足夠能力把孩子們學習帶上去。因而沁源同寅感到與其把自己之有限資源投放到市級中學,倒不如把此有限資源投放於更為需要幫助之農村,特別是邊陲地區再加貧困山區之貧困學生。

當沁源慈善基金會義工在滄源訪問之短短数天期間不單和縣教育局、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署了資助希望班協議書,他還和澳大利亞朋友們所資助之五十名已是高級中學二年級之培基希望班同學們見面。和同學們作了整天交流,和他們交流學習心得,瞭解他們在學習期間所遇之難題,生活上之苦與樂等等。並鼓勵同學們好好學習,希望他們將來能考上大學、讀好書,做一個有益於社會之人。

滄源,這個佤族同胞之聚居地,由於她地處中國西南之雲南省邊陲地,其經濟條件和環境皆比其他地區差,貧困面亦大,是一處需要外面較為富裕地區之人幫助之地方,這亦是為何沁源慈善基金會“落戶”於滄源之主要原因。

沁源希望班協議書已簽署,我們希望來年進入希望班之同學們好好學習,把優異成績拿出來,回報那些捐資者。

(上圖是沁源義工和滄源佤族自治縣之教育局、雲南希望工程副秘書長等坐談有關希望班事)

簡述—位獻身於山區女青年

二十個年頭過去了,有人曾問我為何已過古稀之年仍當那份工作量不輕之義務工作者工作,我之回答很簡單,就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之故事,而我當了二十年之義工除了有自身故事外,還有—部份是受到一位年青女孩子所影響,因而直至今天,我仍未有考慮停下來之原因

要說受那年青女子影響,就不能不回顧到遠在—九九八年我退休那年,那年我曾跟隨—位助學團體開闢者到湘西探訪學生和視察要求重建頻臨倒塌之危校,而這位助學團體開闢者是位女青年,想當年她還不到三十歲,正是青春少艾,而她竟放棄自己之事業、工作,全身投進到—個沒有工資,沒有經濟來源之中國希望工程裡工作。

若説我在—九九八年因年紀老邁而退休,倒不如說是我在已屆退休年齡才退下來,那時我可以說我仍是一位精力充沛,體能絕不輸於任何一位年青人之退休人士,但隨她到湘西工作了—段時間後亦感到有點累,有點吃不消之感,可是當我回首一看,只見到她那充沛活力神態、見到她對工作之執著、對孩子之熱愛、對崎嶇道路視如平地、不怕艱苦、爬山涉水皆無怨無悔面貌時,我心理上的解釋只能說這是我們的年齡差距而使她精力更充沛而矣,但事實是不容否認,她不是在年齡上使我們之體力有所差距,而是她對孩子們之熱愛,對工作之熱誠使然,她之行動致使我大為感動,最終亦使我亦迷上了這份志願者工作。

湘西,那不是—片平坦康莊大道,它是在—片大山叢中之大山,而當年我認識她時她還是位年紀青青,二十餘歲的青年,但她竟在全無薪金、全無酬勞之環境下全情投入行走於那崎嶇湘西道上,其目的只是為了山區貧窮孩子們有書讀、不做文盲,做個有益於社會之人而把自己之青春付給了山區、付給孩子。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之經濟正在蓬勃地發展期,以她學歷、經驗、對工作之熱誠、工作態度和執著等信念,她完全有機會為她自己創造—番事業,而她竟不為此而想,反而為了中國山區貧窮孩子們讀書識字事,毅然拋棄自己工作和另外兩位志同道合者在香港創立了一個為中國山區助學慈善團體,為中國之希望工程事業全心全意把自己之青春付給那些山區貧窮孩子。

創立一個慈善助學團體不容易,而她為了那些貧窮孩子讀書識字,她四處奔走,籌集資金,重建那面臨倒塌之危校,資助孩子們重返校園,其品德何止令人敬佩,簡直是那年代中國希望工程之模楷。但是,人總要生活,在一個並非出生於富有人家之女子,她只靠當年工作時之少許積蓄才捱過多年義工生涯,直到二零零八年,經過那近十六年邁長歲月,她終於耗盡所有積蓄才離開那由她—手創立之助學團體到另—慈善基構工作,而那慈善團體就派她到青海長駐。青海,大家都知道青海之冬季是何等厳寒,又何等漫長,她在青海工作了兩年就轉到另一慈善基金會,而那基金會亦是專為偏遠山區農民脫貧而設,她就這樣為中國之貧困山區工作到現在仍未休。

近三十個年頭過去了,想當年她還是個青春少艾之年青女子,至今已容顏消逝,不復當年,但她仍孑然一身,孤單一人,行走於偏遠之烏蒙山區,涉步於黃土高原,貧瘠大地,一心—意全無懸念地去幫助那些窮苦人家脫貧,幫助那些貧窮孩子們走出大山,每當我想她過去近三十年為山區孩子們奔跑,想到她把自己之青春付給山區,獻給貧苦人家時,我總感到自己所做之微弱工作和她相比,正是何足道哉。

人們常說—燈燃亮萬燈故事,而我就看到她當年所做之助學工作引導著今天無數志願者參加到她之行列,我亦看到她為貧窮孩子們蓋起—所所新校舍,修建了—條條深山大澤道路,亦見到一批批農民脫貧,我不期然感到她之付出沒有白廢,人們、特別是孩子們將會銘記她之付出。

近三十個年頭過去了,中國貧困地區之學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若人們要記著當年希望工程事,要記誰為山區貧困孩子事,人們不應忘記這位辛勞了近三十年之女青年。
若説每個人之付出都有他之故事,亦有人因為付出而取回報籌、要取回千百倍成本,但更多志願者之付出是無償,他們絕不為名,更不會為利而做義工,她們之付出只是認為值得而付出,是要回報社會,而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志願者,而我有幸在過去之二十年,見到絕大多數志願者都是如此,沒有人因名因利而當志願者,這是我的福氣,亦是因為有這樣的好人對我之影響才使我直至今天仍想做點我想做之事,特別是上面所提到那位可敬之人。

時至今日,在香港這個華洋雜處之國際都會,已有很多人走向義工行列,義工已成潮流,成為回報社會—部份,特別是那些年青人走出自己之私人範疇,走向服務社會人群,這是早年人們想像不到之可喜可賀事,但願今後再沒有人因名和利而再追逐,更多人會為社會付出更多。

精英班是如何誕生於滄源

二零一七年五月初,一個風光明媚之初夏夜,一封來自澳洲但很陌生的電郵出現於我眼前,電郵署名者姓冒,只是這位冒先生並不是我所熟識之人,但他在電郵裡亦說明他對我之認識是從第三者知道,而他所說之第三者正是我二十多年前之老同事。

電郵之內容很簡單,只希望我能介紹一處值得他們基金會資助之學生點給他們認識,以便完成一位遠在南半球彼岸之華人遺志。

由於他是我二十年前之老同事介紹,因此我們就由此開始通訊,在通訊中我明白他們之基金會性質,亦明白他們之期待。由於他們希望能利用那筆慈善基金去幫助貧困孩子讀書識字,因而我就介紹他們到雲南邊陲地資助那些文化較為落後之少數民族,特別是靠近中緬邊境之滄源佤族同胞,而冒先生亦同意我之推薦,就這樣,我和冒先生就計劃到滄源作一次實地考察以決定他們之資助是否可行。

坐言起行,冒先生終於不遠萬里由南半球之澳洲來到昆明,而我則由香港乘機到昆明和他會合,但由於那時滄源之佤山機場仍未開通,我們只能由昆明乘機至臨滄市,再由臨滄市乘車至滄源佤族自治縣。經過五小時之盤旋山路,我們終於在一個初夏深夜到達滄源,雖在深夜,但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之會長沈光鑫先生還在旅館等候我們到來,此種敬業精神使我們這兩個由他鄉到達之人倍感親切。我們在滄源只停留兩日,在這兩天中我們聽取了沈光鑫會長詳細介紹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之運作,滄源之人文簡介和需要,隨後更和滄源佤族自治縣之教育局人員與及希望工程在滄源之代表與冒先生認識。

當冒先生完成對滄源初步探討後,隨之而來的是他們之基金會會長嚴先生亦於十一月中旬到港,而我亦責無旁貸和他再到滄源,我們在滄源只停留二天,在這兩天時間裡,嚴會長和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署了一份為期三年資助滄源民族中學高中精英教學班後就離開,而這高中精英班之主要目的是在滄源民族中學培養人材,希望以三年時間為滄源高中畢業學生能順利考上高等教育,讓他們能順利進入大學之門,學成後為自己族人多做有益事,而資助金額則高達過百萬港元,分三年執行。

現在,滄源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之精英班已形成並開始學習,我們誠摯地希望他日該批學子能順利考進重點高等學府,為他們自己族人貢獻力量。 他日若該精英班學生們能考上高等學府而經濟又遇上困難,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將盡其所能幫助他們完成他們之大學夢。

回顧過去百年,由孫中山先生所領導之辛亥革命開始,海外華僑就忘不了生活在苦難深淵之同胞,他們不單擁躍籌募金錢來支持孫中山先生之革命理念,還在海外組織同盟會,用生命來實踐其諾言,其目的只為推翻滿清腐敗皇朝建立一個民主社會而奮鬥。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又有成千上萬海外華僑從南洋各地返回自己之家園參加抗日戰爭,他們為自己祖國之不受欺凌而犧牲了千百生命,其目的只是為自己之同胞免受侵略者催殘而戰。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華僑更為自己國家培育人材而不停捐資辦校,特別是近三、四十年,由於國家推廣希望工程教育,又有成千上萬海外華人為自己家園籌集資金,興辦學校,而所辦之學校規模由初級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皆有,福建集美校區就是海外華人為自己同胞辦學之最好例子,而今次滄源之民族中學之精英班亦是最好寫照,他們雖僑居海外,但仍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不忘自己之根,知道自己國家仍有不少貧窮孩子需要提高其教育水平,他們所辦之精英班乃最好之事例。

在過去之千百年,我們中華民族有不少詩人墨客談過游子,談過遠離家鄉游子們之鄉土情,談過他們如何熱愛自己之根,熱愛自己之人,而今,雖已走進二十一世紀,但海外游子仍和千百年前一樣沒變,仍同樣懷念自己之親人,仍熱愛自己之家鄉,熱愛自己之土地和人民。

在此,我由衷地祝愿那些遠在南半球之炎黃子孫們多福長壽,感謝他們之熱誠和他們不忘自己之根。

對學生之資助持續性

先輩們曾說過,創業難,發展難,守業更難!作為後輩之我們對先輩們之格言從來都認為是一座座右銘,不能忘,事實亦從未忘。

沁源慈善基金會是由一群志同道合者於二零一七年十二月組成,其宗旨是把所籌之善款用作資助少數民族特別是佤族貧困學生們升讀大學之用,其次是幫助其他有需要之少數民族孩子們讀書。

沁源第一次籌募善款活動是在二零一八年四月之湖南莽山、展翔農場行,參加者共四十餘人,亦為此而籌到第一筆善款,而這筆善款亦於今年八月落實用於資助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升讀大學之貧困學生。

若不算從其他途徑所籌募之善款,第一次活動所籌之善款已用完,但是,資助學生不是一次性,她須要有持續性才能讓孩子們完成他們之學業,而要保持持續性就離不開錢,這就是今後如何籌募到足夠金錢用來資助學生就擺在沁源同寅面前,否則老本用完將無以為繼。

由於第一次籌款活動成功舉辦,亦得到不少善心人士支持,沁源同寅趁八月家訪學生時組織了另一次學生家訪活動,而這次學生家訪活動一共招募到十九位成員,但其中一成員因工作關係,雖已繳交全部費用,仍不克成行而放棄,甚為可惜。

在這次家訪中,沁源又籌到另一筆善款作為明年資助學生之用,這筆善款將為沁源之持續性注入一信心,讓家有困難之少數民族學生能繼續他們之學業,亦可讓另一批貧窮孩子學升讀大學,特別是佤族之莘莘學子升學用。

在八月份家訪中,參加者們親眼見到了中國貧富地區差距懸殊有多大,見到何謂貧窮孩子讀書難,難到雖考上大學亦因學費問題而不能不放棄求學,亦認識到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山區孩子們所需,看到他們之刻苦學習精神和在惡劣環境中孜孜不倦務求上進之心,他們之內心價值觀值得我們生活在富裕家庭中之孩子們學習和深思。

兩次活動皆過,第三次活動將於今年十一月十四至十八之湘西行,我們希望到時能籌募到另一筆善款作為明年之用。

正如上述,擺在沁源同寅面前的是今後如何籌募到足夠善款支持其助學理念,如何把資助范圍由滄源佤族自治縣一縣擴展至其他地方,這是我們沁源同寅現今所考慮之問題。

沁源慈善基金會只是一個小小之助學團體,她能做的到底有限,但亦會盡其棉力為貧困地區孩子們做點事。

由於沁源慈善基金會是由一群志愿者組成,他們之財力有限,能做的是組織有益活動,向社會大眾募捐,因此沁源同寅誠懇呼籲社會上有心人士定期捐助善款與沁源,那怕每月只捐一百元或五十港元,皆可集腋成裘,成為巨大洪流去幫助那些貧困少數民族學生們完成他們之大學夢,讓那些民智仍比其他地區落後之民族站起來和我們一起走進二十一世紀。

有意支持定捐者請電郵聯繫我們: info@elitecharity.org.hk,我們會有專人聯繫閣下以完成定捐安排。

遠方來鴻

二零一八年八月十八日,我收到一封來自不知何處之電郵,電郵很短,只有她之署名再加寥寥約三十字,內容如下:

        久仰大名, 請問現在你們做什么工作呢? 有什么地方需要捐助的呢?

簽署的名字很陌生,從中文之慣性來看是位男性,但從英文之名字來看毫無疑問是位女士。

來郵雖短,但範圍包含頗大,內容既詢問我們現在所做之工作,亦詢問何方需要捐助,這樣諮詢肯定是位有心人,對此我能做的首先是詢問從何處得知我之郵址和賤名,其次才詳細介沁源慈善基金會之性質,所做何事,資助對象等。

當對方收到我所發之電郵後,她就打電話與我,那時我才知她是位年近八十歲之長者,她把如何得知我為人告訴我,亦把她要資助之對象、願望和要求詳細敘述,而她之要求和敘述正是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現今所做之事,最後,這位長者通知我一筆善款將由她私人帳戶轉移給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作為助學之用。

二零一八年八月三十日,一筆由澳大利亞匯到沁源慈善基金會之善款共澳洲幣十萬元,而這筆善款正是上述這位長者從她私人帳戶轉來作為資助邊疆貧困孩子們升讀大學之用。

現今網絡流行於世界每個角落,欺詐之事遍存於各地,而一位長者對我這個素未謀面之人亳不懷疑而信任,並匯上一筆如此龐大善款與我們這個亳不相識之慈善助學團體,這是人對人之間難能可貴信任,是善良人性表露無遺,而我這個接受善款之人若有負所託,良心將受譴責。

游子,我們常說遠方游子永懷赤子之心,永不忘自己之根出自何處,而那位年屆古稀之長者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良好寫照,她忘不了自己出自何方,忘不了自己家園還有不少窮孩子需要幫助,她之崇高品德,她愛自己家園,愛自己民族,她之行動和她之內心世界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她在電話裡還告訴我早年她不單親赴湖南助學,還曾親自和香港黃大仙慈善團體遠到山區,爬山涉水到偏遠地方建校,會見訪貧困學生,只是近年年事已高,因而不能親到自己家園,見見那些需要幫助之孩子們,她感有點遺憾,但仍希望我們這群仍在做著同樣助學者能幫她,代她辦好此助學事,對於這些事跡,作為一個曾當二十年義工之我亦感自嘆不如,遠不如一個生活在遙遠他鄉而如此熱愛自己鄉土之人。

若說中國人有某種劣根性,我倒不如說中華民族所儲存之良好品德更多,一個遠離家鄉數十年而至老仍對山區窮孩子耿耿於懷,對自己之根仍不忘,這是何等高尚情操?何等優秀品德?何等令人敬佩!

我不能用更多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我對這位大姐之敬意,我只能說:

—-大姐,我一定會好好用你的善款去幫那些真正需要之山區窮孩子,讓他們早日成材,為社會貢獻他們的力量。

這位大姐名叫—–程式坤

佤族傳說和現狀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他自己之民間傳說,中國亦不例外,在中國之五十六個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他自己之民族起源傳說。

在中國之民族傳說中,苗族就有他們自己傳說之祖先蚩尤。諾基族有他們的祖先傳說是葫蘆後代。鄂溫克族之傳說是把熊視為祖先。漢族則把女媧補青天後塑造了一雙男女,隨後衍生龐大後代。而佤族則視木棍救了他們的先人,把木棍視為神。這一切皆因遠古民智未開,科學未發達,人們仍未知進化論,因而把一些未知因素塑造出人類起源之神話。

在佤族人民傳說中,遠在洪荒時代一次洪水氾濫,人民被大水沖走,佤族祖先則抱著一大木棍溧流到陸地才能生存下來,因此佤族人民把木棍視為拯救祖先之救命神靈,後人把則木桿挖空成鼓,外型塑造成女性生殖器,以示後人不忘祖先能生存下來繁衍出今天之佤族,到今天,女性生殖器型之木鼓已成佤族人民對先人崇拜之像徵,以示不忘祖先在洪水氾濫後能生存下來之神物。

傳說還傳說,但佤族人民原先並非一個民智不開之野蠻民族,他們之滄源崖晝就展示出佤族人民遠在三千多年前就知如何運用牲畜作為運輸工具,他們之民間詩歌舞蹈–司崗里–就很好展示出佤族人民之智慧,只是由於近代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之壓迫和漠不關心,才造成佤族人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仍處於刀耕火種時代。

佤族,是一個過百萬人口之民族,在中國境內之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雙江佤族傣族自治縣和其他沿中緬邊境地區之縣份就生活著四十多萬佤族人民,而在緬甸佤邦即有八十多萬,他們兩者之間有共同語言但無文字,在中國境內之佤族同胞則由於深受漢文化影響,他們大多會說漢語,年青一輩還通曉漢文,這亦是中華民族內之各少數民族所有共同點,齊學漢語,融入社會。

佤族人民在近代歷史中曾寫下她光輝一頁,遠在百年前,緬甸還是英國殖民地時期,英國殖民主義者就曾入侵滄源,佤族人民曾奮起反抗英國殖民地主義者入侵並把他們趕出中國,直至今天,班洪鄉還矗立著一座抗英紀念碑。

滄源佤族自治縣內不單有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滄源崖晝,還有另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允緬寺,由此可見滄源在中國之重要性,在一個小小邊陲縣就有兩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境內還是較為少見之縣份,但滄源就擁有。

沁源慈善基金會於二零一八年家訪己於八月上旬完成,我們期待著明年重訪一次,再資助另一批求上進但貧困之學生升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