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希望班落戶於西盟

希望,當理想和物質都沒有而想得到時就是希望,但是,有時希望總是鏡花水月,落得望天長嘆!

貧窮,貧窮和富裕永遠是站於相對面,想當年我家窮困潦倒時,連買盒火柴之五分銭都沒有,到今天,兩餐溫飽無憂,但站在富豪面前,我仍是窮光蛋一名。

在中國,七十年前是什麼樣子相信沒有多少人知道,特別是今天之年青一代,他們都在享受著先輩們種出之果子,飲著先輩們所催生之奶,完全不知當年先輩們串塑膠花串到手也麻痺時只能賺到不足糊口之幾毫錢悲慘歲月,更不知當年中國、特別是山區之貧困面是貧困到何種程度。

當我二十年前退休和初當義工時,我曾到過遠在中原大地之桐柏山區、到過黃土高原、走進烏蒙山區、更到過湖廣熟、天下足之地、當然少不了雲貴高原和西藏不毛之地,而所到上述各地都是為了幫助貧窮孩子們重建他們頻於倒塌之學校,那時,特別是在大西北和西南地區,其貧困度令人難以相像。

今天,中國喊出一句口號是——二零二零年消滅貧困。

當你走進中國大西南農村時,你就明白這句口號決不是句空話,而是行動,此行動催生了無數貧困家庭走進較富裕之境。

(左圖是二零零四年我視察雲南富源縣時所見並要求重建之小學原貎。)

但是,正如上述,貧窮和富裕總是相對的,當中國絕大多數人走進小康之家時,並不代表全中國沒有貧困地,而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同寅走進之西盟和滄源兩個佤族自治縣就是比沿海和中原一般縣份較為貧困之縣。

西盟,她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地,是雲南省普洱市之一縣,面積一千三百餘平方公里,比香港略大,但人口不足十萬,連香港一個社區之人口還不如,但是由於西盟佤族自治縣地處邊陲地,隔山相望就是緬甸,她地處深山,長期交通閉塞,人民和外界接觸不多,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佤族人民仍處於刀耕火種年代,人民所受之苦難不言而喻,亦是由於長期閉塞,雖經一代又一代之生息教養,到今天雖已走進文明世界,但由於長期地處落後,至今之經濟發展仍遠落後於較富裕地區,更不要說沿海發達地,因而她所需要幫助之處仍多,而沁源希望班就是如此誕生。

在中國,早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而有些富裕地區例如沿海地,由於地方政府經費充足,十二年義務教育亦己落實,亦即報讀高級中學亦不用錢,甚至有些連幼兒班亦免費,而在邊遠地區特別是貧困縣,貧窮孩子們能讀上高級中學仍是奢望,這亦是中國教育課程上之樽頸地,而沁源希望班就是想幫助那些地處樽頸地之孩子,走出這樽頸地,這亦是希望班由此而誕生。

沁源希望班是什麼東西?沁源希望班就是幫助佤族貧窮而品學兼優學生由初級中學升讀高級中學,完成高級中學課程,順利地走進高考課室,再完成他們之大學夢,這就是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今年助學之一部份。

再赴西盟

在二零一九年之初秋十月,生活在香港和南方沿海各地之氣溫仍熱,而遠在中國西南邊陲地之西盟佤族自治縣已涼風陣陣,晚上更有寒意,就在這樣氣候下,我們一群志願者則收拾行裝,從香港踏上征途,遠赴西盟參加由沁源慈善基金會所資助開辦之—-沁源希望班開學典禮。

由香港赴西盟並不容易,我們一部份志願者先由香港乘機至昆明,另一部份則從深圳出發,當兩批志願者到達昆明相會後,再一起乘機至普洱市瀾滄縣景邁機場,再由景邁機場乘車到西盟縣城孟梭鎮,因此可以說,要到西盟這個邊陲地路程還是較為轉折,所需之交通費亦不菲,而這一切交通、住宿及膳食費皆由志願者自行支付,因而在香港這個彈丸地,要做好一份義工亦不易。

由昆明至瀾滄之飛行時間不長,七十分鐘就到,但由瀾滄至西盟則須再乘九十公里汽車才至西盟縣城—-孟梭鎮。

當日由於我們去西盟是乘夜航班機到瀾滄,到達瀾滄景邁機場時已是晚上八時許,夜幕早已低垂,而我們卻要即時乘車至西盟,雖然車速較慢,但亦由於夜幕早已低垂,沿途什麼都看不見,只是當我們完成一切工作後再由西盟回瀾滄時,沿途所見不少路段兩傍樹木青深翠緣,風氣十分清新,再加山上長出不少不知名野花點綴於青翠草叢間、初秋紅葉亦偶現,使人在車中,景在路上,人已忘其疲倦。

西盟佤族自治縣面積不大,全縣只有一千三百餘平方公里,只比香港總面積略大,但人口不足十萬,比香港任何一區之人口皆少。

西盟縣內各地交通還算便利,每鄉每村皆通車,電訉亦暢通無阻,再加民風淳樸、友善,致使我們這群從大城市來到這個邊陲小鎮之香港人,其感受更感親切,更使人喜愛。

西盟縣城孟梭鎮人口不多,只有萬餘人,但在一個邊陲小鎮而言,萬餘人之小鎮亦不算小,鎮內街道寧靜、清潔,使外界來人更感此小鎮和人口稠密之大城鎮不同,更為可愛。

在西盟,由於臨近南亜地帶,樹林皆有點蕉風椰雨味,亦由於西盟主要聚居民族是佤族人,他們皮膚略黑,因而我們這群香港人在西盟,尤如走進東南亜國家。

我們工作組在西盟停留之時間不長,五天行程除了兩天是乘機乘車外,其餘三天則是在校和老師們開座談會,會見學生、家訪一些同學,瞭解他們之起居生活和經濟狀況,總的來說,工作組在西盟所停留之三天是一個值得回憶之旅。

西盟 – 教育情況

我們為何要到西盟?我們到西盟之主要目的除了派發寒衣外,還希望能瞭解其教育情況,看看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能否為西盟之教育做點事,下面是我們今次對此佤族自治縣之教育情況作了點粗略瞭解。

西盟佤族之教育情況

在中國甚至在雲南境內,西盟之教育是比較落後於其他地方,在二零一七年之統計中,全縣在校學生共約一萬一千五百餘人,只佔總人口百份之十二,就算全縣最好之第一中學,其初中學生亦只有八百三十六人,高中學生亦只有八百八十五人,相對總體而言,不論在校之學生總數還是進入高級中學之學生人數,其比例皆遜於雲南其他縣份,更不要說教育發達之中原地區。

對我們這些局外人而言,雖不知其就學人數略低之原因,但據知,政府現今設置眾多獎勵,包括金錢與物質,希望能提高學生就讀比例和教學水準,但可惜成績仍不理想,總體反映在二零一八年之高考成績中。

沁源慈善基金會

一個民族若要提高其素質,首要的條件是教育,為了能幫助中國西南邊陲地區孩子提高其知識水平,沁源慈善基金會向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提出向西盟創辦一個希望班建議,此希望班之最終目的是讓西盟第一中學在全縣之初級中學裡挑選五十名學習精神佳,基礎良好,經濟困難之初中三年級学生进入高中一年級,当學生们進入此希望班後,我们期以三年造就出一批成绩較好之学生,若此批被挑選出來之希望班學生在高中畢業時能順利考上大學,沁源慈善基金會将会資助那些家庭环境困难之学生进入大学,同時,沁源更希望在財政容許時,能為西盟持續性地把希望班辦下去,為西盟培養一批良好的、曾受高等教育之人材出來為他们自己族群,为社會服務,這是今次沁源慈善基金會同寅到西盟之原因和希望。

希望班在雲南

除了我們希望能在西盟佤族自治縣創辦這個希望班外,我們還從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處獲悉,現今在雲南有不少地方皆有善心人士捐資創辦高級中學希望班以培養當地人材,但可惜的是,現今那些希望班大多處於經濟較為發達、經濟條件較好之市而非縣,而我們沁源慈善基金會則是第一個在縣級創辦希望班,因此雲南希望工程十分贊同我們沁源此舉並希望能在一個經濟較為落後之縣份、教育水準較低之區投進資源,為他們培育一些對社會有益人材,為那些貧困孩子尋找更好出路,這是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何贊同我們之意圖原因,亦算是我們沁源人做著一種逆水行舟事。

西盟 – 一個神秘的地方

秘境佤山

西盟佤族自治縣座落於中國西南邊陲地之雲南省普洱市南,全縣人口不多,只有九萬五千餘人,比起雲南一些大縣份,例如鎮雄縣,西盟之總人口還不及大縣一鎮,但由於西盟地處中國南疆,隔山而望就是緬甸,她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西盟人口不多,因而其縣城孟梭鎮亦小,孟梭鎮之人口不足二萬,但她座落於美麗之天然湖泊孟梭龍潭畔,再加縣城四周皆被翠綠之原始森林所複蓋,擁有清新空氣,清潔衛生,寧靜生活,佤族風情,使這邊陲小鎮更別具風味,還有她所擁有之獨特濃鬱清幽環境,使人更為疼愛。

西盟佤山所擁有之佤族文化比滄源更為神秘、更原始,在世界佤族文化遺產保護區內,她保留著最原始之孟梭龍潭、永克落園、司崗裡部落、龍摩爺聖地、佛殿山三佛祖遺址、木依吉神穀等地。而這些遺址、部落皆為佤族人所崇拜,亦是佤文化之精髓,這一切文物、景點、自然環境、部落,皆是外來遊人到西盟領會佤文化必到之處。

我們今次到西盟之時間不長,因而沒有好好領略她之全部秀麗風光,只能抽出短暫時間到孟梭龍潭、龍摩爺聖地和木依吉神殿一遊,希望他日有機會再來,看看其他景地。

西盟佤山雖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氣息,但亦由於她地處中國南方邊陲地,隣近緬甸、泰國、老撾等地,因而她仍略帶東南亜國家之蕉風椰雨氣,使外來人像到了東南亜各地小鎮但又不像那樣。

孟梭龍潭

早在二零一零年當我組織步行者行走中緬邊境時,我曾到過孟梭龍潭,但那時行色匆匆,只看步行路線,並無細心欣賞其景緻,今次有幸再到西盟,而孟梭龍潭,龍摩爺聖地、木依吉神殿等地就在縣城區,雖停留時間仍不多,但還是不能不遊這佤族旅遊地和她隣近各景區。

遊孟梭龍潭最好之時間是晨早,那時晨光初現,太陽還未光臨,薄霧慢慢由湖邊四周升起,湖景若隱若現,使人感到像進入人間仙境,但確実人又在人間沒變。走一圈孟梭龍潭需時九十分鐘,但由於我們只有短暫停留於西盟兩天,再加需要工作,因而不能周遊,只能找好景細看,但是,他日若和團友們再到西盟這佤族地,而團友們又想拍攝靚景,則建議他們晨早太陽初出前環湖走—圈,在湖邊濃霧迷濛四周未散時,拍攝那美麗景色湖景,我相信團友們一定能拍攝到他們之心頭好。

龍摩爺聖地

龍摩爺聖地就在孟梭龍潭上面,但若到龍摩爺聖地平臺,則須步行百餘梯級才到,而梯級兩傍掛滿佤族人所崇拜之牛頭,更由於此地處於林木深處,兩傍樹木參天,造成梯級終年不見陽光,因而梯級全生地衣,當步行者拾級而上時,行人須小心在意,以防滑倒。

當步行者到達龍摩爺聖地盡頭之平臺時,就見到不論平臺上還是瀑布兩傍皆掛滿個千百個牛頭,而牛頭有年代久遠的,但亦有近代才掛上,由此可見佤族人對牛之崇拜。

在龍摩爺聖地平臺上,可看到終年不息之瀑布由上傾瀉而下,亦由於地處深山,瀑布之水清晶瑩剔透,全無污染痕跡,十分美觀。

木依吉神殿

木依吉神殿離縣城只有四公里,她包含三景區,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看了崖晝區就走。
崖晝區離景區入口不足半公里,拾級而上,兩傍亦被樹木遮蓋,石級路不算長,約百餘級,很易行完。但此處之崖晝有點美中不足,因全部原始晝皆被塗上鮮豔顏色,把原色全遮蓋,致使失其原始性,因而人們若參觀完滄源崖晝後再到西盟時,人們總會感到此處有點不及滄源,很是可惜,這亦是為何滄源崖晝可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而西盟之崖晝不能之原因吧。若要走完整個景區亦不難,由崖畫區再往前行,經棧道,全長不足二公里就走完成整個景區,為時亦不應超過一小時。

孟梭小鎮

小鎮真的名符其實是小鎮,面積很小,分為新舊兩區,新區是各政府辦公大樓和酒店,政府大樓建設得很有佤族風味,其外形像酒店比像辦公樓更甚,老區就是我十年前到過之地,変化不大。

初到孟梭鎮有點蕉風椰雨風味,她之韻味籠罩著整個小鎮,原因是新區街道兩傍種滿熱帶植物,使人感到像去了南洋。此小鎮和滄源之孟董鎮有所不同,滄源孟董鎮面積較大,建有葫蘆小鎮,葫蘆小鎮內餐館較多,而此孟梭鎮則無,使人領會有別。

由於我們在西盟停留之時間不長,而停留之地亦只局限于孟梭鎖,因此無機會到農村領略真正佤族風情,更不要説去領會其歷史風貌,希望來年八月到西盟家訪大學生時,再領略西盟之真正風貌。

西盟 – 中學概況

勞勞碌碌,由香港乘機至昆明再轉乘內陸航機至滄源,在滄源停留了兩天完成澳洲朋友所資助而創辦之滄源民族中學希望班後,我們一行三人、我、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代表、澳洲培基基金會代表就離滄源乘車於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西盟佤族自治縣,從滄源至西盟佤族自治縣之路不長,只有二百六十餘公里,但由於所走之路皆是彎彎曲曲之盤山路,此二百餘公里足足用了近七小時才到。

從西盟之全名就可知此縣之居民大多數是佤族同胞,在此一千五百餘平方公里土地所聚居之九萬餘人,百份之七十五以上皆為佤族人。

西盟之海拔雖不高,但十一月之西盟已有寒意,當我們在西盟停留之短短數日中,日間之溫度只有十餘度,夜晚更涼,

今次到西盟之主要目的除了派發寒衣,順道探索沁源慈善基金會能否在此縣設立一班和滄源—樣之中學高年級希望班,目的和滄源一樣希望提高佤族學生們之知識水準以便他們能順利考進大學,同時,我們還探討過明年資助西盟大學生之可行性。

西盟中級學校

西盟第一中學現有學生1,721人,其中初級中學學生共有836人,餘為高中學生,她是整個西盟佤族自治縣之高級學府。

西盟除了第一中學外,還有民族中學,但民族中學所培養的不是進入大學大材而是職業學校,民族中學之學生較多,她現有學生共3,222人。

除了上述,西盟在鄉鎮中還有一些規模較小之初級中學,這一切就是目前西盟之中級學校情況。

今次沁源慈善基金會代表到西盟,除把寒衣送給西盟一中之初級中學學生外,亦達成協議在明年新學年開始為他們創辦一希望班,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們今後能順利考上大學,為西盟培養一批高級知識份子,為西盟佤族今後發展培養後備人材,這就是為何沁源側重於滄源和西盟這兩個佤族縣之主要原因。

再到陌生的西盟

我原計劃於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中旬完成湘西行後才到西盟,但由於十月下旬突然收到澳洲朋友來郵,得知他將於十一月十二日到滄源探望他們基金會所捐資創辦之希望班,他要求我陪同一行,因而不能不放棄到湘西,改為隨澳洲朋友到滄源。

滄源視察希望班之工作不長,短短兩天就完成,完成滄源工作後我隨即乘車到西盟佤族自治縣派發由一位善心人士所捐贈之八百多件寒衣與學生,此批寒衣主要是派發與西盟第一中學初中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同學,與此同時,我和沁源另-同寅亦趁此機會和普洱市團委、西盟教育局、第一中學校長等討論有關沁源慈善基金會計劃來年資助他們高中希望班事,這亦是我今次要到西盟之另一主要原因。

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而我得知西盟這片土地亦只是在二零一零年因遠走中緬邊境長途步行籌款活動時到過一次,自此以後就沒再到,就算那時所謂到過,亦只是探路經過,屬於路經此地,絕對談不上對此佤族地方有何認識,而今次因事會同雲南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代表同到西盟,總算在西盟住了兩天,對此佤族自治縣有點認識。

西盟佤族自治縣隸屬普洱市,她地處普洱市南面,面積為一千三百五十餘平方公里,她南鄰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東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鄰,西北則與緬甸隔山相望,她是普洱市面積和人口最小之縣份,她之縣城為孟梭鎮,孟梭鎮離昆明八百六十公里,離普洱市首府思茅亦有二百九十公里,但離瀾滄機場則不足九十公里,因此,要到西盟這個中國邊陲地最方便之途徑是由昆明乘機至瀾滄,再由瀾滄乘九十分鐘車至西盟縣城孟梭鎮。

再說當年瀾滄機場仍未開通時,我們探索中緬邊境路線時是由思茅乘車經瀾滄到孟連,再乘車至西盟,交通十分不便,而当時一般旅遊人仕亦只能走此路線,但現在由於瀾滄機場建成並開通,人們則可由昆明乘机到瀾滄,再由瀾滄乘九十公里車就到西盟縣城,這樣比我們八年前所走之路方便得多,亦是中國近年發展交通運輸之最大成果。

西盟是一個佤族人聚居地,全縣近百份之八十人口皆為佤族,她是中國兩個佤族人聚居地之一,亦是佤族人自己管理自己事之自治縣。

佤族人民在中國

佤族同胞之主要聚居地是在中緬邊境,而西盟佤族自治縣則座落於雲南省南部中緬邊界處,她與緬甸隔山相望,過了山巔就是緬甸聯邦,佤族總人口超過百萬,但此過百萬佤族人並非全居中國,他們大部份還是居於緬甸聯邦,而生活在中國之佤族人則只有四十萬餘,而此四十萬餘佤族人絕大多數居於雲南,特別是在南部中緬交界處,例如滄源及西盟就是他們之集中地。

在滄源佤族自治縣之十八萬人口中,佤族人佔大多數,其餘的則為傣族和漢族。另一處佤族人聚居地則為今次我們所到之西盟,在西盟之九萬五千餘佤族人中,佤族近百份之八十,餘則為拉祜族、傣族、漢族等。

由於佤族人民雜居中緬兩地,因而千百年來兩界人民皆會相互跨境,相互往來,相互通婚,走親戚對兩邊佤族人民是件家常事。

在中國之佤族同胞,除了主要聚居在滄源和西盟兩縣外,還有不少佤族人民分散於鄰近之雙江縣、耿馬縣和孟連縣等地。

總結一句,佤族之百餘萬人民皆雜居於中緬邊境之大山中,他們靠山食山,世世代代都遠離繁華都會,過著原始生活,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走進文明,是個突然橫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之一個民族。

佤族來源和信仰

正如中國其他民族一樣,佤族人民在不同地區有他們不同遷徙來源,有他們原始誕生之神話,但主要仍是集中於中緬邊境地,這是世界各民族之共同點,遷徙皆由—–聚眾而居。

佤族之信仰在各地都大致一樣,木鼓、多神教、萬物有靈是他們之共同崇拜物,節日流傳亦大致相同,例如他們秋收之新米節、狂歡聚眾之便克節,而此便克節則類似彝族火把節、播種節等等。

但是,由於近二、三百年西方殖民地主義者入侵東南亞各地,例如緬甸、越南、柬埔寨及寮國等亦不能倖免地被英、法殖民地主義者侵佔,而侵佔後穩固一個國家之政權最容易入手就是—-移風易俗,把他們固有之信仰改變過來,而改變信仰最易則從宗教入手,因此基督教、天主教亦順勢在東南亞各國迅速傳播,而不少佤族同胞由於聚居地為中緬邊境地,因而至今亦有不少佤族人奉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至於民族服飾則全佤族人都大致一樣,飲食亦類似無別,風俗亦相同,這種流傳可能由於佤族總人口比苗族、彝族、回族、蒙古族等為少,再加族人皆聚居於中緬邊境,因此民族凝聚力亦強。

我們的任務

我們今次到西盟的任務有二,除第一是派發八百三十餘件寒衣給西盟第一中學之初級中學學生外,第二是討論沁源慈善基金會如何幫助高年級學生提高他們之學習能力,辦一個和滄源同樣之希望班,使學生們能順利考進大學或有知識進入工藝程式,讓西盟這個佤族邊陲地儘快脫離貧困,走進一個富饒社會。

由於我們今次在西盟之任務由於得到雲南青基會和普洱市團委協助,致使我們的工作能順利完成,對此我們沁源同寅感謝這兩機構之負責人,更感謝西盟團委及教育局人員理解和協助。

西盟,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佤族聚居地,我們由衷地希望年青學子們早日學好知識,脫離貧困,踏上一條康莊大道,更希望他日能和其他沁源慈善基金會支持者同到此美麗佤山地,看看西盟之山山水水,看看他們之風土人情。

西盟,我們由衷地希望他們之學子早日走出大山,學好本領,再走回大山,貢獻出他們應有力量,為他們自己之同胞早日脫貧。